宋朝离我们太远,人们对宋朝法律知识的了解,一般来自《大宋提刑官》这一部影视剧。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多篇与刑律有关。
我常年工作生活在闽北,建阳是沈括的家乡。所以对于沈括在审案中的那些故事知之甚详。
另外《水浒传》中常常提到的“武德皇帝遗训”:凡新到犯人先吃一百杀威棒。这“杀威棒”三字,真的是不寒而栗。无非是先杀一杀来犯以威严的棍捧之意。
我想若真的一百棍棒下去,不死也残。所以一般都是通过向管营、差拨等典狱官行贿,然后以“路上风寒感冒”为由,把棍棒记下。以后也就不了了之。
真正说到北宋历史,宋太祖建立大宋王朝以后,实行的是“薄刑宽政”的治国理念。所以两宋在中国历史上是文化科学最为发达昌明的时期。
与历代皇帝杀功臣相比较,宋代显然宽松了许多。《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登基后的第三年,秘密地镌刻了一方御碑,置于太庙祭殿的夹室里面。秘不示人,称为“誓碑”。
誓碑用销金黄幔盖着。宋太祖留下诏命:凡新君即位,拜谒太庙毕,须在一不识字的小太监陪同下,独入夹室,诵读御碑誓词。
此碑据载高七八尺,阔四尺有余,上有警言三行。
第一行曰:“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第二行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第三行曰:“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因为有了宋太祖的这一块祖训碑,故两宋皇帝对读书人、士大夫都相的待遇都相当优渥。最显著的特点是:王安石与司马光两派同殿为臣,政见相异,甚至针锋相对。
但他们还能做到“政见归政见,朋友归朋友”。两派之间轮流执政,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当一派在台上执政,另一派虽然反对,但远离朝廷。两派之间也并没有一定要将政敌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地步。
宋太祖原本就是五代后周的“首都卫戍司令”。是柴世宗一手提携,才有如此职位。他从孤儿寡母手中抢到宝座,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所以留下“善待柴氏后人”的遗训,也等于还给柴氏家族一个天大的人情。
不但对柴氏家族如此,就是对江南的吴越王钱俶也是如此。钱俶因时际遇,坐拥江南半壁河山。临终时告诫子孙“要善待中原”。
钱氏后人明白大乱之后,必然大治。看到国家统一大势所趋,最后主动奉土归于大宋王朝。故尔深受中央王朝的厚待。
这些都得益于宋太祖当初怀柔政策所致。所以宋太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起到进步作用的杰出政治家。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