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成书的时代背景为中世纪,那时候无论中外,交通极不发达。为了勾连东西南北串联的故事情节。所以作者不得已特意创造了一个“日行数百里”的神行太保戴宗这一角色。否则的话故事没办法演绎下去。
宋江活动范围很大。《张叔夜传》说的很清楚,宋江最初起于河溯,即黄河以北,今河北一带地区。宋江在此到处流窜作乱,为害地方,成为一霸。
《侯蒙传》又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这是说其部已南进京东东路(胶东半岛诸州县),并且向北宋政权的核心地带运动。宋江继而又南下淮阳军(今江苏邳州、宿迁一带)和楚州(今江苏淮安至盐城一带)、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等地。最终因没有根据地,在海州被围剿和招安。
这些记载表明,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艺高低在作战中,其突出作用远比现代的热兵器时代来的大得多。
宋江这支队伍贯于过府冲州的运动战,并逐次向南递进。但没有建立像小说中梁山泊那样固定的根据地。
梁山泊这个地名,《宋史》亦有几处提及。从宋神宗熙宁年间到徽宗宣和年间有半个世纪之久。梁山泊一直匪患不绝。不过,从这些记述来看,梁山泊的盗匪指的是当地渔匪。与宋江等人的武装团伙并不相干。
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时期)而论,当时的梁山泊是一个足有八百平方公里的湖泊。大约相当于现在太湖水域面积的三之一。其东北部分在郓州(治所今山东东平)境内,西南部分属于济州。
梁山泊是当时长江以北最大的湖泊,到了元末,梁山泊就几乎完全消失。
梁山泊人物早期文字资料有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这些偈赞中找不出可与梁山泊链接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卢俊义、燕青、张横、戴宗、穆横五人名下却都冠有“太行”的字样。
如号称“玉麒麟”的卢俊义: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太行,皮毛终坏。“浪子”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
这时候表明宋江的地盘原来是在太行山一带。《宣和遗事》也说道户俊义、林冲等人救出杨志,一同上太行山落场。
可知宋江三十六人上山落草之处,早期有两种版本,一在山西太行山,一在山东梁山。
从谭其骧绘制的北宋地图可知,梁山泊当时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湖泊。但到了元代,梁山泊水域就几乎全部消失了。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将早已不复存在的梁山泊低洼地,作为小说叙述的核心地点。在讲述宋江故事时,为何要将这个能征善战的江湖团伙安置在梁山泊这个地方,而不是太行山呢?
或许,水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水浒传》中深谙水性的好汉有张顺、李俊和阮氏三雄、童氏兄弟等一干水上健儿。水泊更是梁山重要屏障。
晁盖等人上山之初,作者就先安排他们在水泊里跟官军大战一水场。后来宋江两赢童贯、三败高俅,都有精彩的水战戏份。
若没有梁山泊的地理条件,宋江故事里就少了许多水陆并陈的桥段。如果光是一群“旱鸭子”冲州撞府,到处“劫富济贫”。小说就不够精彩。
太行山的地名太大,要作为“山寨”也只能是其中的一小块。而且太行山没有那么大一片水域。草蛮英雄需要有山有水的地方。这就是《水浒传》作者之所以把梁山泊安在《水浒传》梁山的重要原因之一。
或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梁山泊与东京的距离。从梁山泊的郓城县到东京开封府直线距离不到二百里。
梁山伯一东京,成为水浒故事围绕的轴心。这样就构成了从“逼上梁山”到“瞻依廊庙”的叙事脉络。将江湖势力摆在距离东京不远的地方,无疑就突出了梁山泊是朝廷的肘腋之患。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对南京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息。这一段是真实的历史载入史册。而宋江占据梁山伯,则是虚构的演义故事。看看就好,不能当真。
这也是一种便于形成对照的创作思路。一边是“替天行道”的梁山泊;一边是“纲纪败坏”的大宋朝廷。分明彰显了“盗亦有道”的救赎之义。
可知《水浒传》叙述铺陈的故事,其中就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政治伦理考量,就是如何在体现皇权体制内纳入江湖道义。
《水浒传》借以故事情节推演,其人物活动空间往往出现远距离的挪动。比如起初有王进私走延安府,引出关西华阴县史家庄和少华山的故事;再由史进链接到更西边渭州的鲁智深,继而鲁智深打死郑关西,流亡代州雁门关,又辗转到五台山;再拉回东京,然后又陪护林冲去沧州……这样的空间变换,几乎贯穿全书。使人目不暇接。
我喜欢钻牛角尖,《水浒传》多看几遍,我拿出《中国历史地图集》宋代古地图与《水浒传》中的地名进行比对。发现好多地方漏洞百出。大凡出差,走直线一般是人的常识。
宋江刺配江州,就没有必要路过梁山泊。如果不路过梁山泊,那么《水浒传》就不成为《水浒传》了。所以宋江只好安排“被路过”了。
如此说,全书东京以西的叙述并不多,但起首就往西边走,大抵就应了原先宋江一伙在太行山一带举事的传说推断。
所以说宋江聚义或许本来就在那一带更符合历史事实。
原创作者也许考虑到西部叙述偏少,所以《水浒传》五十九回又安排了“大闹华山”一段内容。后来的讨伐田虎、王庆,也是在东京的西北和西南方向。似乎都是作为地理布局的一种平衡。
想来,梁山近万人马,越过北宋政权的核心地带京畿路和京西路北路,抵达隶属永兴军路(包括今陕西全境)的华州。一路上不知该有多少恶战要打。
可是在小说里,就像是直接就将部队空降到指定的地点那样。指哪打哪,毫无障碍。做为一部整体虚构的作品,《水浒传》的空间调度具有相当率直很任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水浒传》在描述军队调动中,存在极大的漏洞。无法自圆其说。
在当代,除了美俄华三国之外,没有几个国家,具备有几千公里以外的军队投放能力。在古代从隋唐征高丽屡次失败的战例可是。除了就地征粮外,根本不具备千里以上的投送能力。
以此而论,《水浒传》中所谓“从梁山泊到江州救宋江”纯属虚构。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古代如何远距离投放军力与与辎重。
然而,小说的空间安排却并非漫无头绪。相反倒有着刻意而明晰的地理布局。
大抵就是一个十字形坐标体系。即从西端的渭州到最东边的登州;在看南北方向,从洪太尉误走妖魔的信州龙虎山,到蓟州饮马川、翠屏山和九宫县二仙山……许多情节和场景在这一条线上闪回,亦串起了林中和宋江从老城到山寨的人生转折。
纵横交错的中心点正是梁山泊及周边的济、郓二州。
不系舟对照《水浒传》的地理知识比较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20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