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后,中国朝野掀起败战追责。李鸿章首当其冲,成了众矢之的。但在洋人眼里,李鸿章成了各国争相争取的对象。
大清国为了打开甲午战败后中国艰难的外交局面。籍沙皇加冕的契机,清政府授予李鸿章头等大臣的头衔,出使俄国观礼。并巡使欧洲。据说李鸿章在俄间期曾与俄国签订密约共同防日。并收受巨额政治献金。
1896年6月6日,李鸿章率领大清国庞大的使团离开俄国趁火车西行。他们先后来到德国、荷兰、比利时国。然后才来到法国。
1896年7月13日,在法国国庆的前一天,李鸿章一行才到达法国。下榻于1862年落成的豪华大饭店。
旅法女作家边芹在《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年·寻找李鸿章》一文中写道:当年李鸿章从巴黎北站下车,居然带了活鸡。装在一个柳条编的笼子里。他怕巴黎没有新鲜鸡蛋吃。这件事成了当时巴黎的头条花边新闻,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边芹认为“一路围观的人群,与其说是欢迎,不如说是看热闹。对李特使的喝彩,据说不如对最后一辆车上两只白色的下蛋母鸡劲头足”。
法国方面还喜欢强调李鸿章自带三名厨师这件事。凌晨三点,李鸿章的厨子就起来做饭,搅得大饭店的厨师也得起来做帮手。一早就得提供数只鸡。而且要活鸡,要现宰现做,搞得人家鸡飞狗跳。很不以为然。因为李鸿章手下的这些人也太张狂。
除了鸡和鸡蛋,李鸿章的一百二十六个大行李箱也震惊了巴黎。饭店的英国人和法国外省客人都跑来看热闹,对李特使要支付多少运费很感兴趣。
关于李鸿章参加总统府晚宴,却不动筷子的细节。也让当时的媒体大为关注。
1896年7月17日的《高卢人报》这样报道:“中国特使阁下昨晚与随行人员在爱丽舍宫用了晚餐。不过我要在此说清楚,李鸿章是‘参加了晚宴’而没有用餐。这真是绝了!一家之主请来了有头有脸的人物吃饭,结果看着他席间一道菜也不动,连甜是都不吃,总归是让人有点不高兴的”。
按理说李鸿章是个美食家。早在赴美访问期间,他就曾经不经意地把吃剩的食材回锅做成了一锅叫做“李鸿章的杂浍汤”。至今仍然是美国唐人街拿得出手的一道菜。
《高卢人报》的记者特意于16日18点30分,李鸿章赴总统府晚宴前,来到大饭店采访。记着发现李鸿章最贴身的仆人端着一只银托盘,给主人送去了茶和小点心。而另一个专为李鸿章做饭的中国厨师已经在此之前,送去了一只大托盘。
记者说“托盘巨大,上面放了至少十五碟菜,彼此错落有致地架在一起”。
什么扁豆烧鸭、酱爆猪肉黄瓜、蜜汁猪肉配蘑菇、炖鸽子等。甜食是八宝饭之类,还有糯米粉或其他谷类做的点心或发糕。这是李鸿章个人的例行晚餐。
为了确保李鸿章的饮食,每天早晨供应商会给大清国使团,特别提供若干条鲜鱼、五只鸡、一只鸭、一公斤鲜猪肉、猪油、蘑菇、小碗豆、青扁豆等。
而庞大的中国使团每天必需的大米、茶和中国特有的酱料等,都从国内带去。
明知东道主今晚设宴请吃饭,而李鸿章却事先吃如此丰盛的晚餐,然后才去参加人家总统府的国宴,他当然什么也吃不下。
总之李鸿章此行在欧洲是出尽风头。当时的西方报纸之所会这样的报道。未必一定是有意诋毁中国使团。主要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
另外,大清国在甲午战争刚败不久,在世人眼中,中国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千年老大帝国。西方媒体站在西方文明的高度,总觉得东方是落后的。从心里看不起当时的老迈中国。
有这样一段轶闻,晚清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洋人一贯趾高气昂。为了拿别人开心,曾在宴会中以冰淇淋作甜食。中国人没见过这个食物,看它在冒气,误以为很烫。所以一直用口吹气。引得洋人哄堂大笑。
第二天设宴回请他们,李鸿章特意在宴席中点了一道福州芋泥。洋人没见过这种甜食,看它没有冒气,还以为是冷食。就大咧咧地舀了一勺往嘴里送。这下坏了,烫死了。但又要顾及外交礼仪只好硬着头皮吞下去。这次总算吃了哑巴亏,才知道中国人的厉害。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
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