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按现在穆麟德转写的新满文,用罗马拼音写为Ning guta。
六的数字满语读写为“ningu,宁古”;个的满语读写为“ta,塔”。所以“宁古塔”的含义为“六个”之意。与塔毫无关系。
但后来不知谁真的在宁古塔这地方盖了一个外形类似“塔”的石香炉。成全了人们对于“塔”的连想。
之所以把那个地方叫做“六个人”,相传清朝祖先有六个兄弟在此居住。
英文及所有外文均按满文读音,写为Ninguta。由于一度被误认为塔,所以过去也有拼写成“Ninggu
tower”的。现在改过来,一律写为Ning guta。
宁古塔(Ning
guta)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长汀镇古城村。有新旧二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也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与驻地。
后来更是清政府设在盛京(奉天;沈阳 Mukden)以北统辖黑龙江及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一般人一听到“宁古塔”这个名词,肯定还以为是一座塔。但实际上宁古塔在古代是一个地名。当时荒凉到甚至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被传为人间地狱,以至于没有人愿意前往。
流放宁古塔,就是给披甲奴做奴隶。本来艰苦的环境,再加上流放之所在。更加了其艰难的程度。
在满清十大酷刑中大多时候是用来威慑的,而真正的惩罚是流放。有一句口头语“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显然被惩罚的人到了宁古塔之后,就成为奴隶。所以在清朝,很多人一听说被发配到宁古塔就干脆自杀算了。
从清初顺治年开始,宁古塔就成为清廷流放朝廷钦犯的接收地。郑芝龙家眷属、吕留良亲属、著名诗人吴兆骞以及金圣汉家属都曾流放此地。
就这样,经过宣传,宁古塔简直就是人间地狱。那么宁古塔披甲人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在清代,披甲人多指受降归顺后,被责令披甲上阵为统领所部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但高于奴隶。
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披甲人就是帮助清王朝正守边疆的人。所以披甲人世代戍守边疆。清廷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做奴隶,以稳定军心。
当时实际上宁古塔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恐怖。要知道宁古塔实际上是满族的祥地。虽然刚开始贫瘠,但在宁古塔披甲人的辛勤耕耘之后,变成了一处世外桃源。这里山林茂密,物产丰富,人参遍地,水果更是漫山遍野,还有各种野生动物。
而宁古塔披甲人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折磨人。虽然被流放去给披甲人为奴为婢,但实际上当地的披甲人淳朴,对这些流落异乡的外地人非常友善。而且平时披甲人不是训练就是出去打猎,所以就算流放过去,也是非常自由的。
既然宁古塔是这么好的一个地方,那么为什么满清时候会觉得是人间地狱的?其实这些都是被当时的文人所误导。
中原人本来就是守成的民族,历来“重土轻迁”。历史上《水浒传》所谓“林冲刺配沧州,苦寒之地”或者“武松刺配远恶军州”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宣传效应。而《三国演义》中蜀军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时所渲染的瘴气、毒水之地等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时读书人和士人对宁古塔可怕的渲染,还有大部犯人多是官宦或富家出身,一群享受惯的人。怎还能受此苦难。
更何况从京城到宁古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徒步过去,大多数人都受不了。所以就被认为那里是人间炼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