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老年女性要警惕自己身体的变化!

(2020-05-27 15:22:03)
分类: 周发展讲解癌症

  人到了老年,身体各个器官和免疫系统就会慢慢下降,而老年人也是中国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定期做身体检查,不但能及时发现身体疾病,还能及时预防治疗。

  但大多父母都比较抗拒做健康体检,总觉得自己身体没啥不舒服,没必要花钱做体检,不得不说这种想法真的要不得,体检的目的就是做好健康管理,防患于未然,而等到身体能感到明显不适时,往往已处于疾病进展期或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

  女性的“沉默杀手”——卵巢癌

  卵巢癌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三位,位于宫颈癌和子宫体恶性肿瘤之后,但其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

  卵巢深居于盆腔,在子宫两侧,卵巢病变处于早期时一般不易被发现,出现明显症状时多已转移扩散,5年生存率较低。

  卵巢恶性肿瘤包括多种病理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上皮性癌,其次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和性索间质肿瘤。

  出现这些症状,警惕卵巢癌!

  上皮癌多见于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深居盆腔,卵巢上皮性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是非特异性症状,难以早期诊断,大部分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

  晚期时主要因肿块增大或盆腹腔积液而出现相应症状,表现为下腹不适、腹胀、食欲下降等,部分患者表现为短期内腹围迅速增大,伴有乏力、消瘦等症状。也可因肿块压迫出现大小便次数增多的症状。出现胸腔积液者可有气短、难以平卧等表现。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常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与上皮癌有所不同,早期即出现症状,除腹部包块、腹胀外,常可因肿瘤内出血或坏死感染而出现发热,或因肿瘤扭转、肿瘤破裂等而出现急腹症的症状。大部分的患者就诊时属早期。

  卵巢癌高危人群有哪些?

  家族史者

  卵巢癌有小部分的家族史遗传。

  独身未生育者

  独身、未生育孩子的女性患卵巢癌的几率要高,哺乳、孕产可减少卵巢癌的发病率。

  高脂饮食人群

  饮食中脂肪含量特别是动物脂防含量高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

  年纪大的人群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卵巢癌发病年龄多为40-50岁左右。

  卵巢癌影像学检查

  由于卵巢肿瘤临床病理类型繁多,起病隐匿,对于早期未经诊断的盆腔包块在检查完包括CA-125,HE4,AFP,β-HCG等实验室检查后,仍需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0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卵巢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卵巢有无占位性病变,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超声检查对深部病灶显示困难,另外与操作者的经验和检查是否细致均有关。

  02腹盆腔CT扫描

  腹盆腔CT扫描是卵巢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扫描速度快,一次屏气即可同时完成对腹部和盆腔的扫描,对于评价肿瘤的范围及腹膜转移有重要价值。但CT对于早期卵巢癌、卵巢形态未发生显著改变者敏感度较低。

  03盆腔MRI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其多参数、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病变的组织成分性质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对于脂肪、出血等成分的观察有优势,其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准确度较高;MRI有助于确定盆腔肿块起源,并辅助CT进行卵巢癌的术前分期。但MRI扫描范围有限,且对因运动引起的位移敏感,因此对腹膜转移和大量腹水患者显示效果不如CT。

  04 PET-CT

  PET/CT是先进的功能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反应病灶的代谢状况,有助于卵巢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利于发现隐匿的转移灶,使分期更准确。

  05 PET-CT联合局部PET-MR

  在PET-CT的基础上,同时再加扫一个局部PET-MR,一次检查,既可以显示解剖结构以准确定位肿瘤,显示肿瘤细胞葡萄糖的代谢活性的动态变化,探寻远处转移,又能结合MR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融合了PET、CT、MR各自的优势,相互弥补不足,进一步加强卵巢癌的诊断、分期、以及手术及综合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从而准确反映卵巢癌临床及影像学及其基本特征,以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抉择,为卵巢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更准确、更有效的监测方法。

  健康提醒:

  体检的一大目标,就在于筛出其中混杂的一些有疾病却没有症状的人,许多疾病在初期甚至中期可能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不适,因此千万不能过于依赖自己的感觉,要通过专业的体检来检查和发现潜在的疾病,及时进行调整和治疗,对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升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