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肠癌常规检查你知道几个?

(2018-12-14 10:39:57)
标签:

济南复大

济南复大肿瘤医院

健康

分类: 周发展讲解消化系统肿瘤

直肠癌是一种直接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很多患者在早期觉察到有便血症状,但由于没有进行专业的检查,而被一般医生诊断为痔疮等症状,久而久之,病情逐渐恶化,以至于后期发现时已到了中晚期。因此,直肠癌早期的检查诊断至关重要。那么,直肠癌常规检查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济南复大肿瘤医院医师的详细介绍。

直肠癌常规检查你知道几个?

【直肠癌的6大常规检查方法】

1、直肠指检: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必要检查步骤。约70%-79%的直肠癌患者于就诊时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可触及质硬凹凸不平包块;晚期可触及肠腔狭窄包块固定指套见含粪的污浊脓血。

2、直肠镜检:可窥见肿瘤大小形状部位并可直接取组织作病检。

3、气钡灌肠对比造影:有助于了解和排除大肠的多发癌灶。

 直肠癌的影像表现为:结节状充盈缺损,多在直肠的内侧壁,圆形光滑或轻度分叶,局部肠壁僵硬,凹入。菜花状肿块,较大,表面不平,分叶明显,其底宽,肠壁僵硬。不规则的环状狭窄,管壁僵硬,黏膜中断,分界截然。不规则的腔内龛影,三角形、长条形等,较浅,周围环堤宽窄不均。完全性肠梗阻,或肠套叠征象,阻塞近段有时难以显示。应该注意的是,钡灌肠的X线检查有时无法显示直肠病变,易让人们产生无病变的错觉。

4、病理学检查:是直肠癌确诊的主要依据。由于直肠癌手术常涉及改道问题,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为避免误诊误治,术前或术中一定要取得病理学检查的结果,以指导治疗。绝对不要轻易挖除肛门。

5、B超检查:对发现直肠肿瘤的病例,可进一步作直肠腔内B超。这是一项近年发展起来的无创检查,其优点是可判断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范围,同时对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也有一定价值。肝脏B超尤为重要,以防直肠癌肝转移的漏诊。

6、癌胚抗原测定:癌胚抗原(CEA)测定已普遍开展,一般认为对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有价值,连续测定血清CEA可用于观察手术或化学治疗效果。

济南复大肿瘤医院医师指出,直肠癌的检查不能因为怕麻烦而敷衍了事。很多患者就是因为没有做深入的检查而错过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到了晚期,不论是治疗难度和治疗痛苦都大大增加了。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被确诊为直肠癌怎么办?】

如果被确诊为直肠癌,该怎么治疗比较好呢?目前,大多数医院治疗直肠癌是采取传统手术切除的方式。然而,手术的范围往往比较局限,而且只能切除肉眼看得见的肿瘤,后期很容易复发。而在切除的过程中若处理不当,也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困扰。针对这一治疗瓶颈,济南复大肿瘤医院率先将微创介入术引入到直肠癌的治疗领域,为广大直肠癌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选择。

直肠癌常规检查你知道几个?

治疗直肠癌微创领域新突破——微创粒子植入术

【微创介入】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将导管通过动脉插入直肠癌病灶血管通道,用特殊物质栓塞、堵闭血管,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有机结合在一起注入靶动脉,既阻断供血,同时药物停留于肿瘤区,“杀死”“饿死”肿瘤组织。能够到达传统手术切除不了的肿瘤部位,提高治疗几率 ,减少复发,为广大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医师详解——直肠癌介入治疗显优势

一是局部给药,有效提高药物利用率。找到肿瘤供血血管注射化疗药物或者打栓塞剂,这样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很高,相当于把药物放到肿瘤部位去。如果是全身化疗的话,药物经过体循环然后再到直肠,显而易见,前者可能提高了化疗药物的利用率。

二是介入可以做栓塞治疗。直肠癌肿瘤生长供血丰富,做栓塞治疗,可以把肿瘤供血血管栓塞,堵闭以后,肿瘤缺乏血供,就没有了营养,没有营养以后,肿瘤就发生坏死。

三是简便易行,能快速恢复。介入治疗没有繁琐的外科手术程序与风险,所有的操作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患者通常在术后12小时可正常活动,3-7天即可出院。另外,介入术后患者恢复很快,而且可以反复地实施,这是介入治疗比较明显的优势。

温馨提示:直肠癌的早期治疗几率 还是很高的,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有类似于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务必要到正规的医院做全面的检查。直肠癌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济南复大肿瘤医院率先将微创介入术引入到直肠癌的治疗领域,为广大直肠癌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选择。

直肠癌常规检查你知道几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