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见性?
(2023-12-14 15:50:52)
标签:
佛学 |
分类: 禅门证心 |
见性有三次第:理上、心上,事上。一是理上见,要见性得先明心,明心只是理上见。很多人都是理上见,见得不全不彻。三贤位是理上见。二是心上证,是通达义理了。初地就是心证本性,初见本性。三是事上见,这是菩萨八地的境界。它们入了无为无作无我,能时时处处于眼前当下彻见本性。
见性,是见了如梦无生之性,是见了清净之性。眼前当下如梦,一切本来清净,3和佛国净土无异。
见性是见了本来之三身。肉身非真我。真我,应是如虚空遍一切处不动,称之为法身。报身,是无相无位之六根性。化身,是眼前所感所现的万物。
若无忆想分别,本性本自现,它无遮隐不神秘。
不胡思乱想,不生一大堆妄念时,如梦无生般之清净性即显现,这当下即是佛之涅槃
。
见性,就是见大道。达道离人执,见性法无音。到处都是,遍体都是性之所现。不执着,体会当下之无,随显无迹就是合道见性。
见性,就是于契合如梦之空,而无住。
见性,就是契合广大六根作用之感知:内之念头不执不随,外之声色亦不执不随,内外皆是无为之运作,随缘随顺之,不可把捉,它无相不可持。无为性自安,契合无为,本性自然安然显现于当下!
见性生死尽,本无生死,生和死本是性之所化,无所求即是合性。
本性自然天真,非修非作可得。
本性即是佛性,本体即是觉性,觉性就是六根觉知之性。
见性之后,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了了见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烦恼与涅盘,同是一性空故,当下即是涅槃,能见烦恼性即入涅槃,一切本如梦之空。
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凡夫只见色相而六道轮回,圣人见色性见本性而遨游自心三界。
修行者当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同理,应观众生性即菩提性也,这样才能彻见本性。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不要长处于希望野心计划恐惧心之中,应安住无心无念无思之自然性中,应证本心本性在当下眼前。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学会无事无作,方能合性称性。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但是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会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
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皆是自己之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修行时见佛见仙时,应远离,本性本心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一切皆是自心自性所化,莫错礼拜。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因为千经万论都是在讲本心本性,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
欲见性者,当知直下便会,只在如今。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
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这是见性的唯一捷径。
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何用?
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你我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本性又称为法身,法身即万法之本身。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
前佛后佛只言传心见性,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
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因何运动?一切见闻觉知皆是无相之心所为,识之见之称为见性。
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如是知如是见,方名见性。
千经万论,只讲一事,识心见性。明理识心后,还得深入经藏,看是否真识真懂而通达,通达之后,得于眼前当下契合才是开眼见性。
前一篇:2023年01月05日
后一篇:开悟和观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