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速看,中秋心得福利

(2019-09-13 11:33:36)
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指数有所企稳,盘面上涨多跌少,最近北上资金流入很猛,9月中旬还将迎来新一波的增量资金,在政策面的刺激下,A股的秋季行情已经启动,这一波行情不是3000点能够阻挡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结束的。行情一触即发,今天给大家分享游资大佬炒股养家的实战心法总结,帮助大家能更全面的审视这个市场,养成一套更成熟的交易系统。

一,炒股要有大局观
  

 
炒股养家始终秉持炒股应有大局观的理念,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市场,选择机会大于风险的股票进行操作,而不是拘泥于止损止盈这类。看好就买入,不看好卖出或者换股,操作上越简单越好。 

大局观是一种综合因素,只参与机会大于风险的操作,当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各方面都较好的时候便是重仓出击博取利润的时机,如此往复不断复利。信息公告如同技术一样,本身是决策的考量因素之一,如果对市场理解的不够深刻,光钻研这些是徒劳的。

大局观就是政策面、技术面、资金面、基本面的综合,相辅相成。政策面和人气面相对权重大些,这是爆发力牛股产生的根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技术和基本面相对次要。政策面相对是独立,市场会相对围绕政策反复炒作,这是中国股市的特色。人气面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个和市场的赚钱效应有关,多观察涨幅榜和异动榜的共性,完善自己的交易系统,输赢交给概率,看不准的时候割肉就可以了,不必拘泥。

二,紧跟市场主流

由于单个个股走势本身有不确定性,把整个板块一起看就更容易理解,这就形成了市场主流。有些强势票是个股行为,往往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板块性的行为,大体上有个规律,如果是有心人,耐心总结,就会总结出规律,以后自然知道要怎么做。

主流,通常涨幅大,跨度时间长,操作策略是反复做,第一波赶上的话就做足,没赶上的等回落后还能再做下一波。支流,各支流循序轮动,涨幅各异,时间上契合主流,直至主流完结。

策略上,在主流不倒的情况下,按照以主流为中心的逻辑逐步挖掘。次主流,涨幅和时间跨度上少于主流,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策略上,以围绕龙头操作为主。非主流,时间短,但是因为技术面或者消息面等因素短期会有一定的爆发力,策略上,快进快出,隔日超短为主,爆发初期可参与,后市不追高。以近段时间来分,很明显可以看到以沪电股份为首的不断新高的科技为主流,而持续有政策加持的金融类是次主流。那么操作上主流以一个较长的阶段反复操作为主,次主流则操作周期更短,需要快进快出。

三,主流的操作性    
       
根据对热点的持续性,主次流等的划分,炒股养家把涨停板板分为投资性和投机性两类。投资性的想买就买,不管几个点,要求是往上看有较大空间,往下敢越跌越买,后市可反复操作。投机性的通常要求当天大盘较好的环境,当天是最强或者次强的热点,很大程度上在板上买,持续性不一定好,但是短期有较强的爆发力,通常作为隔日超短操作。
       
操作上先判定是否主流热点,如是,不必等涨停也可随时先买入,等确认强度后再行加仓。如果不是主流热点,则需等待,如果强度够高,就排队龙头,大幅度超过预期,就同时排,但需要注意仓位的控制。

当主流处于强势阶段,一种直接买强势标的,另一种买低位未启动标的。强势阶段,买股的逻辑是因为赚钱效应下的资金不断进入,那么强的标的被后来资金选中的概率大,所以选强。弱势阶段,买股的逻辑是因为市场亏钱效应的扩散导致恐慌盘的不断宣泄,那么宣泄殆尽的,只要少量买盘就可以推动上涨,所以低吸。
   
四,炒股养家买卖心得    

只要有赢面的股票都可以做,区别只是操作策略的不同,主流是反复做,非主流的隔日超短为主,不必放弃。 一轮主升中,是买还是卖,只能靠自己动态的判断来决定,高抛低吸,让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不一定要卖在精准的位置。操作没法做到完美,但是要做到后市无论怎么变化,都要有相应的策略应变即可。
       
出现机会,就可以考虑做,仓位不定,根据风险收益比决定,区别是非主流的操作时间会比较短,很多是隔日,主流的则高抛低吸反复做,节奏要自己掌握好。做强势股时,应领会龙头和跟风品种间的套利关系。买龙头不是因为胆子大,而是根据板块整体动能,龙头有相应溢价,而股价尚未反应溢价时介入;有时买跟风,不是因为胆子小,是因为龙头赚钱效应十足,而部分跟风品种尚处低位,有随时受龙头激发而具备向上潜力。

月到十五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值此佳节之际,献上炒股养家心法一篇,想了解更多好股可加老牛微信【dn880929】一起交流,共同进步!股海无涯,学无止境,与君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