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4833】简解《伤寒论》之一四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九十八》

2025-05-15 09:53:43

【1】原文“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第九十条)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病人感冒六七天,脉像又沉又浮还弱,怕风怕冷,但手脚温。此时,医者却屡用下法,致使病人不能吃饭,还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面色眼目乃至全身发黄、脖颈僵硬、小便困难的症候。这时如果服用小柴胡汤方,必然会加重泻下。这时如果还有口渴的症状,但喝水却要呕吐、吃饭也会干哕。这就说明这种情况下不能服用小柴胡汤。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本条文是对不能服用小柴胡汤方的禁忌说明。虽然本条文中有胁下满痛”的小柴胡汤证,但是,一旦服用了小柴胡汤方以后,会出现下利、饮水后出现呕吐、吃饭后出现干哕的症候。这都说明是脾胃虚寒、中焦寒湿受阻所致。所以此时不应该服用小柴胡汤。其实,本条文一开始就介绍的很清楚,即“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类似的表述在《伤寒论》第187条中也讲过,即“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在第278条中,也指出“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这几个条文所讲的患有伤寒感冒的病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是:脉浮、脉缓,手足温而全身不发烧。这类症候的出现,说明病人患的不是少阳病和单纯的太阳病,而是太阴病,或者说是太阴太阳两病并见,即表里兼病。这个时候的治法法则应该是温中解表。因为在第99条文中讲的是“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医者正是看到了这一条的“手足温”,所以就把它当作阳明实证去治疗,而且还屡用下法,这样就会导致本来就太阴脾阳虚的病人更加虚弱。从而出现“不能食,而胁下满痛”的现象,并引起寒湿内生,阻碍肝胆疏泄,使胆汁外溢,从而出现面目乃至全身发黄症候。条文中所说的“颈项强小便难”是表证未解和气化不利的缘故。“本渴饮水而呕”也是因为脾虚失运,寒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奉所致食谷者哕同样是因为饮邪犯胃,胃气上逆所引起。【4】通常情况下,手足温不渴,说明寒邪在太阴;手足温渴,说明在阳明。不能一看到“手足温”就认为是胃阳明实证。也不能一看到“胁下满痛”就认为是少阳证。总之,本条文着重强调的是对“小柴胡汤证”的辨解。从条文中描述的“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本渴饮水而呕者...食谷者哕。”上看,可以判断此证属太阳中风表虚证兼太阴脾虚寒证。所以,治愈此病症比较好的方剂应该是“桂枝人参汤方”。2025.5.15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