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4798】简解《伤寒论》之一一零《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七十四》
2025-04-30 10:07:29
【1】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七十四条)【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患有中风表虚证的病人,发烧六七天病情不见好转,而且有心烦症状。说明表证未解,又增加了里证。口渴想喝水,但是,喝水后就吐出。这类病叫做“水逆”。此时应该服用“五苓散”方。【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1)本条文主要讲述的病人发烧六七天没有见好,还夹杂心烦、口渴的症状,说明病人既有怕冷发烧等表证,还有心烦口渴的里证。在张仲景的方剂中,有口渴症状的很多情况下会使用“五苓散”。比如第七十一条中讲的“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还比如第七十二条讲的“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以及第七十三条讲的“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本条文又谈到“渴欲饮水,...五苓散主之”。简单来说,感冒以后怕冷等表证没有治愈,外邪随着太阳经侵袭到了膀胱。结果一方面导致了小便不利,另一方面引起津液无法上承从而出现了“口渴”的症状。此时使用五苓散的目的一是通过利小便的方法祛湿清热,另一方面则通过补脾燥湿使水津上达在客观上去消除口渴的症状。(2)本条文除了讲述病人口渴的情况外,还出现了“口渴想喝水、但一喝水就吐”的症状。这说明是作为“水道”的三焦都不顺畅尤其是胃气失和所致。本来胃气以降为顺,现在胃气不降反逆,所以,喝水即吐。总的来说,根子还是因为膀胱气化功能出现了问题所引起。这种“水入即吐”的“水逆”证,仍然属于“蓄水证”的范畴,只是轻重不同罢了。从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上讲,张仲景在此还是提醒医者遇到此类病证仍然应该使用“五苓散”,而不应该去简单的调和胃气。2025.4.30
薰医草【4798】简解《伤寒论》之一一零《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七十四》
【1】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七十四条)【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患有中风表虚证的病人,发烧六七天病情不见好转,而且有心烦症状。说明表证未解,又增加了里证。口渴想喝水,但是,喝水后就吐出。这类病叫做“水逆”。此时应该服用“五苓散”方。【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1)本条文主要讲述的病人发烧六七天没有见好,还夹杂心烦、口渴的症状,说明病人既有怕冷发烧等表证,还有心烦口渴的里证。在张仲景的方剂中,有口渴症状的很多情况下会使用“五苓散”。比如第七十一条中讲的“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还比如第七十二条讲的“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以及第七十三条讲的“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本条文又谈到“渴欲饮水,...五苓散主之”。简单来说,感冒以后怕冷等表证没有治愈,外邪随着太阳经侵袭到了膀胱。结果一方面导致了小便不利,另一方面引起津液无法上承从而出现了“口渴”的症状。此时使用五苓散的目的一是通过利小便的方法祛湿清热,另一方面则通过补脾燥湿使水津上达在客观上去消除口渴的症状。(2)本条文除了讲述病人口渴的情况外,还出现了“口渴想喝水、但一喝水就吐”的症状。这说明是作为“水道”的三焦都不顺畅尤其是胃气失和所致。本来胃气以降为顺,现在胃气不降反逆,所以,喝水即吐。总的来说,根子还是因为膀胱气化功能出现了问题所引起。这种“水入即吐”的“水逆”证,仍然属于“蓄水证”的范畴,只是轻重不同罢了。从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上讲,张仲景在此还是提醒医者遇到此类病证仍然应该使用“五苓散”,而不应该去简单的调和胃气。202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