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4773】简解《伤寒论》之八十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六十一》
2025-04-22 09:27:49
【1】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第六十一条)【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用了泻法又去用发汗法,一定会出现白天烦躁睡不着觉、晚上显得很安静的症状。病人此时没有呕吐、也不觉口渴、没有表证。不过,脉沉而微。如果身体没有出现高烧,就可以用干姜附子汤去治疗。【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本条文主要讲的是误治之后的病症特征。因为用了下法以后接着又使用汗法,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导致病人白天烦躁得不到休息,到了晚上因为一天的折腾而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所以显得十分安静。在本条文中,张仲景强调了三点:即“不呕不渴无表证”。在这里,“不呕”表示病人不是少阳证的胆火上逆;“不渴”表示病人不是阳明证的胃热伤津;“无表证”说明病人不是太阳证。也就是提醒医者,此病至少不是阳证,而属于阴证的范畴。所以,张仲景主张遇到这类病人时应该使用“干姜附子汤方”。【4】在《伤寒论》的第五十九、第六十、第六十一条,都是对“下之后,复发汗”这种误诊的纠偏。(1)第五十九条讲的是,因为攻下和发汗过度引起的小便不利,不需要治疗。只要等到身体阴阳慢慢恢复平衡后,小便不利的症状自然就会逐渐好起来。(2)第六十条讲的是,因为攻下和发汗过度引起的寒战、脉微细等症状,是身体阴阳表里俱虚的结果。(3)第六十一条讲的是,因为攻下和发汗过度引起的白昼烦躁夜晚萎靡不振,只要没有出现呕吐口渴以及表证等症状,就说明是阴证。此时就应该服用干姜附子汤。总之,凡是因为既攻下再发汗的误诊,就一定会把身体搞虚弱,此时,再也不能使用泻药而只能使用助热补阳的药物。2025.4.22
薰医草【4773】简解《伤寒论》之八十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六十一》
【1】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第六十一条)【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用了泻法又去用发汗法,一定会出现白天烦躁睡不着觉、晚上显得很安静的症状。病人此时没有呕吐、也不觉口渴、没有表证。不过,脉沉而微。如果身体没有出现高烧,就可以用干姜附子汤去治疗。【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本条文主要讲的是误治之后的病症特征。因为用了下法以后接着又使用汗法,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导致病人白天烦躁得不到休息,到了晚上因为一天的折腾而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所以显得十分安静。在本条文中,张仲景强调了三点:即“不呕不渴无表证”。在这里,“不呕”表示病人不是少阳证的胆火上逆;“不渴”表示病人不是阳明证的胃热伤津;“无表证”说明病人不是太阳证。也就是提醒医者,此病至少不是阳证,而属于阴证的范畴。所以,张仲景主张遇到这类病人时应该使用“干姜附子汤方”。【4】在《伤寒论》的第五十九、第六十、第六十一条,都是对“下之后,复发汗”这种误诊的纠偏。(1)第五十九条讲的是,因为攻下和发汗过度引起的小便不利,不需要治疗。只要等到身体阴阳慢慢恢复平衡后,小便不利的症状自然就会逐渐好起来。(2)第六十条讲的是,因为攻下和发汗过度引起的寒战、脉微细等症状,是身体阴阳表里俱虚的结果。(3)第六十一条讲的是,因为攻下和发汗过度引起的白昼烦躁夜晚萎靡不振,只要没有出现呕吐口渴以及表证等症状,就说明是阴证。此时就应该服用干姜附子汤。总之,凡是因为既攻下再发汗的误诊,就一定会把身体搞虚弱,此时,再也不能使用泻药而只能使用助热补阳的药物。202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