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4695】简解《伤寒论》之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六》
                                                
                  
                                        
                  
                  2025-02-12 10:58:25
                
                               
             
            
            
                        
            
            
              【1】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具有太阳病“怕冷、头颈痛、脉浮”的症状,同时又出现“发烧、口渴、不怕冷”的症状,这叫做“温病”。(2)如果出现了“虽然已经出了汗,但是身体仍然高烧不止”的症状,就叫做“风温”。风温病的特点是:寸关尺的脉象都是浮脉、有汗、但身体感觉到很沉重、嗜睡、呼吸时有鼾声、说话困难。(3)对于这种病症,如果误用了“泻法”,即用“下火”的方法,就会出现小便困难、两眼发呆、大小便失禁的不良后果。(4)如果误用了“火法”,即用艾灸、熏蒸、熨法、温针等方法,就会出现身体、眼睛、小便发黄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比如惊痫、四肢抽搐等症状。整个身体就好像被烟火薰过一样。(5)如果这种误诊只出现过一次,病人还可以凑活活几天,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误诊,那只会是加速病人的死亡。【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1)本段先对“温病”做了解释。即,温病也属于太阳病的范畴。但是,温病和中风、伤寒不同。“温病”的特点是除了“怕冷、头颈痛、脉浮”的病症外,发烧,口渴,但是不怕冷。(2)接着,又介绍了“风温”的概念。即除了“温病”的这些病症以外,还出现了病人有汗、但是出汗以后甚至烧的更厉害的情况。这类疾病这就叫“风温”。(3)张仲景在这里非常明确的指出了“温病”和“风温”的特点。虽然它们都属于“太阴病”,但是,温病和风温与中风和伤寒的病因和病机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很容易出现误诊。比如,症状明明是既口渴又出汗,说明病人的体内的阴液明显不足,但这个时候却还要使用“泻法”或者“火法”,这就是严重的误诊。这种抱薪救火的错误做法必然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即“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4】总之,本段强调的是“辨证施治”的科学性。也十分准确的解释了太阳病中温病、风温、中风、伤寒的区别。2025.1.12
             
            
            
                        
            
            
            
            
            
            
            
            
            
            
                 
    
    
    
    
    
           
        
薰医草【4695】简解《伤寒论》之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六》
【1】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具有太阳病“怕冷、头颈痛、脉浮”的症状,同时又出现“发烧、口渴、不怕冷”的症状,这叫做“温病”。(2)如果出现了“虽然已经出了汗,但是身体仍然高烧不止”的症状,就叫做“风温”。风温病的特点是:寸关尺的脉象都是浮脉、有汗、但身体感觉到很沉重、嗜睡、呼吸时有鼾声、说话困难。(3)对于这种病症,如果误用了“泻法”,即用“下火”的方法,就会出现小便困难、两眼发呆、大小便失禁的不良后果。(4)如果误用了“火法”,即用艾灸、熏蒸、熨法、温针等方法,就会出现身体、眼睛、小便发黄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比如惊痫、四肢抽搐等症状。整个身体就好像被烟火薰过一样。(5)如果这种误诊只出现过一次,病人还可以凑活活几天,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误诊,那只会是加速病人的死亡。【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1)本段先对“温病”做了解释。即,温病也属于太阳病的范畴。但是,温病和中风、伤寒不同。“温病”的特点是除了“怕冷、头颈痛、脉浮”的病症外,发烧,口渴,但是不怕冷。(2)接着,又介绍了“风温”的概念。即除了“温病”的这些病症以外,还出现了病人有汗、但是出汗以后甚至烧的更厉害的情况。这类疾病这就叫“风温”。(3)张仲景在这里非常明确的指出了“温病”和“风温”的特点。虽然它们都属于“太阴病”,但是,温病和风温与中风和伤寒的病因和病机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很容易出现误诊。比如,症状明明是既口渴又出汗,说明病人的体内的阴液明显不足,但这个时候却还要使用“泻法”或者“火法”,这就是严重的误诊。这种抱薪救火的错误做法必然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即“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4】总之,本段强调的是“辨证施治”的科学性。也十分准确的解释了太阳病中温病、风温、中风、伤寒的区别。202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