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24”】(下)
2024-12-31 14:03:55
下面把《神农本草经》和《道德经》这两篇鸿篇巨制简单总结回顾一下。【8】关于《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也是第一部关于中药的医书,该书成书于东汉末年。像《黄帝内经》“假托”黄帝一样,本书则是“假托”于“神农”的一部集体创作的书籍。全书一共收集了365味药,取之于我们一年365天的数字。《神农本草经》将这365味药分为上中下“三品”:120味是上品药,即“君药”,包括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120味是中品药,即“臣药”,包括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等。125味是下品药,即“佐使药”,包括大黄、乌头、巴豆、甘遂等。根据“三品分类法”的原则,其中的上品药是“扶正”类药物;中品药是“既驱邪又可以治病”类药物;下品药则主要包括毒性较大的“治病”类药物。这部巨著总结了东汉以前的用药知识和用药经验。该书和《内经》一样,之所以被称之为“经”,主要是有着“亘古不变”的意思。【9】关于《道德经》。通常认为,《道德经》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道经》,一共三十七章,后一部分是《德经》,一共四十四章。简单来说,前一部分重点讲述的是老子笔下的“道”,后一部分重点讲述的是老子笔下的“德”。(1)老子所讲的“道”应该说是只有他是靠他自己真正的“悟”出来了,别人都在按照他的思维去理解和体会。老子所说的“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出现,又无处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所以,人们了解老子所说的“道”是非常困难的。(2)老子所讲的“德”也和一般人所说的“德”不一样。老子说的“德”最简单的理解指的就是“万物的本质表现”,像水往低处流、火苗向上窜等就是水火之德。人也有人的德。不过,因为人有了思维和认知,所以,人之德就有了高低善恶之分。正因为此,老子便提倡人之德越单纯越接近自然越好。(3)老子关于“道”的总的结论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一切的一切都有自身的规律,最终都要回归到本源、重新开始。这便是“道”的本质。(4)老子最推崇“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而是指的“自己本来的样子”。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所遵循的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去效法其他。(5)老子通篇强调的是“无为”。无为的意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刻意去做、是要顺其自然遵循规律的去做。(6)老子对“无”非常重视,经常用“空”“谷”“虚”来借喻。最直接的例子是用“有无”对“利用”的解释,即“有”给人带来的是便利,“无”给人带来的是用处。(7)老子对“水”情有独钟,在很多篇章都以水为例去说明“道”的特性,这就是虽弱却强、虽软却势不可挡。(8)老子强调“不争”。不争不是躺平不干,而是自己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把自己做好就行。(9)老子并没有“愚民”的主张和想法,老子只是认为,老百姓的认识水平有限,对很多事情分不清对错。所以,与其让百姓大众在难辨真伪的情况下知道的太多,还不如让他们知道的少一些,这样可以避免消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烦。(10)老子极力反对战争,但绝不惧怕打仗。老子主张,在迫于无奈、万不得已的时候必须予以坚决还击。(11)老子提出了他的“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2)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做法不要太极端、想法不要太奢望、言行不要太过分。(13)老子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提倡“清心寡欲”。清心寡欲不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要”,而是指“不要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14)老子《道德经》的写作文风最大的特点是“正言若反”即“正话反说”。老子为了强调一种观点往往用否定来表达肯定、从反面来证明正面。【10】总之,今年总结下来主要读了两部书,前半年是《神农本草经》,后半年是《道德经》。明天就是2025年了,先把《道德经》的第二遍学习进行完,再安排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反正不读书不学习时间也就流失走了,读了书学习了时间还是过去,但是“开卷有益”这是必然的。知识的积累和水的蓄势一样,既可以慢慢的滴水穿石还能够聚集力量至惊涛裂岸。2024.12.31
【告别“2024”】(下)
下面把《神农本草经》和《道德经》这两篇鸿篇巨制简单总结回顾一下。【8】关于《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也是第一部关于中药的医书,该书成书于东汉末年。像《黄帝内经》“假托”黄帝一样,本书则是“假托”于“神农”的一部集体创作的书籍。全书一共收集了365味药,取之于我们一年365天的数字。《神农本草经》将这365味药分为上中下“三品”:120味是上品药,即“君药”,包括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120味是中品药,即“臣药”,包括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等。125味是下品药,即“佐使药”,包括大黄、乌头、巴豆、甘遂等。根据“三品分类法”的原则,其中的上品药是“扶正”类药物;中品药是“既驱邪又可以治病”类药物;下品药则主要包括毒性较大的“治病”类药物。这部巨著总结了东汉以前的用药知识和用药经验。该书和《内经》一样,之所以被称之为“经”,主要是有着“亘古不变”的意思。【9】关于《道德经》。通常认为,《道德经》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道经》,一共三十七章,后一部分是《德经》,一共四十四章。简单来说,前一部分重点讲述的是老子笔下的“道”,后一部分重点讲述的是老子笔下的“德”。(1)老子所讲的“道”应该说是只有他是靠他自己真正的“悟”出来了,别人都在按照他的思维去理解和体会。老子所说的“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出现,又无处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所以,人们了解老子所说的“道”是非常困难的。(2)老子所讲的“德”也和一般人所说的“德”不一样。老子说的“德”最简单的理解指的就是“万物的本质表现”,像水往低处流、火苗向上窜等就是水火之德。人也有人的德。不过,因为人有了思维和认知,所以,人之德就有了高低善恶之分。正因为此,老子便提倡人之德越单纯越接近自然越好。(3)老子关于“道”的总的结论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一切的一切都有自身的规律,最终都要回归到本源、重新开始。这便是“道”的本质。(4)老子最推崇“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而是指的“自己本来的样子”。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所遵循的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去效法其他。(5)老子通篇强调的是“无为”。无为的意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刻意去做、是要顺其自然遵循规律的去做。(6)老子对“无”非常重视,经常用“空”“谷”“虚”来借喻。最直接的例子是用“有无”对“利用”的解释,即“有”给人带来的是便利,“无”给人带来的是用处。(7)老子对“水”情有独钟,在很多篇章都以水为例去说明“道”的特性,这就是虽弱却强、虽软却势不可挡。(8)老子强调“不争”。不争不是躺平不干,而是自己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把自己做好就行。(9)老子并没有“愚民”的主张和想法,老子只是认为,老百姓的认识水平有限,对很多事情分不清对错。所以,与其让百姓大众在难辨真伪的情况下知道的太多,还不如让他们知道的少一些,这样可以避免消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烦。(10)老子极力反对战争,但绝不惧怕打仗。老子主张,在迫于无奈、万不得已的时候必须予以坚决还击。(11)老子提出了他的“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2)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做法不要太极端、想法不要太奢望、言行不要太过分。(13)老子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提倡“清心寡欲”。清心寡欲不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要”,而是指“不要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14)老子《道德经》的写作文风最大的特点是“正言若反”即“正话反说”。老子为了强调一种观点往往用否定来表达肯定、从反面来证明正面。【10】总之,今年总结下来主要读了两部书,前半年是《神农本草经》,后半年是《道德经》。明天就是2025年了,先把《道德经》的第二遍学习进行完,再安排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反正不读书不学习时间也就流失走了,读了书学习了时间还是过去,但是“开卷有益”这是必然的。知识的积累和水的蓄势一样,既可以慢慢的滴水穿石还能够聚集力量至惊涛裂岸。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