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三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2)

2024-11-04 15:36:06

4】接着,老子举例说明了兵太过强盛和木太过强壮所引来的结果,即:“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意思是说:(1)因为坚强和刚强者属于“死之徒”,所以,当兵力过分强大的时候,它就和死亡属于同一类了,老子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兵强则灭”。其实,老子在这里讲的“兵强则灭”这一论点的真正的论据是:兵强则盛,盛兵则骄,骄兵必败。(2)同样的原理,当树木过分强壮的时候,它就和死亡属于同一类了,老子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木强则折”。其实,老子在这里讲的“木强则折”这一论点的真正的论据是:或者由于自然因素而导致的树壮则易断;或者因为人类的原因引发的树直则被伐。(3)如果说,前面讲的“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对这一论点的抽象化,那么,这里讲的“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则就是对这一论点所提供的具体论据。【5】最后,老子推出了本章的结论,这就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文献用“树根和枝条”的例证来解释“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即强大粗壮的树根总是在下面,柔弱细嫩的枝条总是在上面。如果断章取义的独立的从这八个字的字面上来看的话,这样的解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从整篇文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表达出老子的原意。因为老子在本章是从人和草木的生死讲起,旨在说明坚强、兵强、强大和死亡是同属于一类范畴;柔脆、木强、柔弱则和活着是同属于一类范畴。老子在这里讲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除了对“强大”和“柔弱”的态势描述外,主要强调的还是这两者的必然结果。应该说,这句话的本意是:强大之所以“处下”即处于劣势是因为物极必反的原理,它将要面临的是死气沉沉的灭亡;柔弱之所以“处上”即处于优势同样是因为物极必反的原理,它将要得到的是生机盎然的存活。因此,强大就意味着死亡,叫做“强大处下”;柔弱就意味着存活,叫“柔弱处上”。这才是老子的本意。这样的解释就也就和本章前面所说的“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意思接上轨了。而且,这样的解释也和第七十三章中讲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了。如果仅仅把“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解读成树根和树枝的关系,那就会有一种把该篇文章的整体性割裂开来的感觉,似乎老子猛不丁的说了一句前后不搭界还自相矛盾的话。2024.11.4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