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三零《道德经·第七十三章》(2)

2024-10-31 15:35:13

3】对本章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先看第一句。关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老子在这里把“勇”和“敢”分开来作了说明。一般来说,“勇”表示的是勇气和实力,“敢”则表示的是胆量和胆子大。这是两种气势和两个动作。“勇于敢”在老子眼里就是“太过强势”,也就是老子在第四十二章中讲的“强梁者”。老子的观点是“强梁者不得其死”,也就是说过分强势的人“不得好死”。所以,老子在这里讲:“勇于敢则杀”,即非常冒进的有勇无谋的强势之人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勇于不敢”在老子眼中则是有智谋的“弱者”,虽然有勇气又有实力,但是不敢冒险或者不愿意主动出击,这正如老子在第六十九章中所讲的:“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种有勇有谋的人通常不会引来杀身之祸而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所以,老子说,这两种人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是“死”一个是“生”,一个是受害一个是得利。【4】接着老子就说道“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究竟讨厌什么、是讨厌“勇于敢”的人还是讨厌“勇于不敢“的人,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楚。其实,老子在随后的文章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就是老天喜欢的是符合“天之道”的人而讨厌违背“天之道“的人。因为后面的几句话说明了遵循“天之道”行事的人的特点。【5】符合“天之道”法则的特点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只要符合了天之道,按照“道”的法则行事,那么:第一,不需要主动去和别人争抢,胜利也是会自然属于你。即“不争而善胜”。这就是老子反复讲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第二,你不需要用语言去教导任何人说服任何人,别人也会响应你附和你。即“不言而善应”。这就是老子反复讲的“行不言之教(第二章)”。第三,你不需要召唤任何人,别人也会主动来跟从你追随你。即“不召而自来”。这就是老子讲的“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六十七章)”。第四,因为你胸怀宽广坦坦荡荡做事情,所以就好像你事先已经谋划好了似的一切都会自然而然的顺理成章的完成。即“繟然而善谋”。这就是老子反复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总之,这几句话解释了符合“天之道”的四个特点,也就回答了“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的问题,这就是:老天偏好的是不争、不言、不召、繟然而善谋之人也就是有勇有谋的“勇而不敢”之人。2024.10.31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