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六八《道德经·第五十四章》(2)
2024-10-09 15:51:32
【3】对本章的简单解释。关于“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里讲的“善建”和“善抱”,说到底还是善于“修为”、“修德”。老子认为,只有修德修到位,才能事业有成有所建树并不会被拔除;也才能做到秉持着某种德行而不会被丢弃。这些有修为的有德之人,把这些优良的品德和德行传递给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后代再传给他们后代的后代,子子孙孙相传下去会无穷无尽,这样的家族就会香火不断祭祀不止。老子这几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懂得“得道”、善于“修德”的人,一定是会得到好的回报。【4】关于“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1)老子在这里连续讲了“五个层次的修”,即:修身、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通过各种“修为”、“修德”就会出现五种结果:第一,通过对自身的修为,得到的是自身的“纯真”和“不伪”。第二,通过对全家的修为,得到的是全家团结一致并引导整个邻里和睦。第三,通过对整个乡里的修为,得到的是整个乡里民风淳朴长治久安。第四,通过对整个城邦的修为,得到的是整个城邦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第五,通过对全天下的修为,得到的便是“德”普惠于全天下,全天下人都得到了“德”的滋养和哺育。(2)顺便说一句,儒家也有类似的思想,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老子比儒家多了一个“修之于乡”的“乡”。(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老子讲的“修德”、“修为”重点强调的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一切从“自然”出发。通过修德、修为,回归到自己的“真”的自然的状态。第二,儒家讲的“修德”、“修为”则主要强调的是人性,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的是仁、义、礼、智、信。总之,老子的本质是“无心而为”,而儒家的本质是“有心而为”。2024.10.9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六八《道德经·第五十四章》(2)
【3】对本章的简单解释。关于“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里讲的“善建”和“善抱”,说到底还是善于“修为”、“修德”。老子认为,只有修德修到位,才能事业有成有所建树并不会被拔除;也才能做到秉持着某种德行而不会被丢弃。这些有修为的有德之人,把这些优良的品德和德行传递给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后代再传给他们后代的后代,子子孙孙相传下去会无穷无尽,这样的家族就会香火不断祭祀不止。老子这几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懂得“得道”、善于“修德”的人,一定是会得到好的回报。【4】关于“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1)老子在这里连续讲了“五个层次的修”,即:修身、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通过各种“修为”、“修德”就会出现五种结果:第一,通过对自身的修为,得到的是自身的“纯真”和“不伪”。第二,通过对全家的修为,得到的是全家团结一致并引导整个邻里和睦。第三,通过对整个乡里的修为,得到的是整个乡里民风淳朴长治久安。第四,通过对整个城邦的修为,得到的是整个城邦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第五,通过对全天下的修为,得到的便是“德”普惠于全天下,全天下人都得到了“德”的滋养和哺育。(2)顺便说一句,儒家也有类似的思想,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老子比儒家多了一个“修之于乡”的“乡”。(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老子讲的“修德”、“修为”重点强调的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一切从“自然”出发。通过修德、修为,回归到自己的“真”的自然的状态。第二,儒家讲的“修德”、“修为”则主要强调的是人性,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的是仁、义、礼、智、信。总之,老子的本质是“无心而为”,而儒家的本质是“有心而为”。202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