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4020】关于《难经·一难》(下)
2023-09-27 09:33:05
薰医草【4020】关于《难经·一难》(下)
对这一段文字做一个简单的说明。【1】关于“独取寸口”。这类提法是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提出来的。原文是:“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内经》对此问题没做过多的解释,只是从太阴经的角度,把主呼吸的心肺和主饮食的脾胃做了比较和简要的说明。【2】关于“脉之大会”。这个提法是在《黄帝内经》的《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在《内经》中讲的比较清楚了,《内经》的结论是:“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内经》在这篇文章中,也解释了关于营卫气在白天运行二十五圈、夜晚运行二十五圈、一个昼夜运行五十圈的问题。【3】关于“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等内容。这几个问题在《内经》的《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中讲的非常清楚了。原文是:“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4】必须特别说明的是,在《黄帝内经》中,仅仅说明了“气口可以独主五脏”的原理,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诊断五脏六腑疾病时,只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这一点,是在《难经·一难》中明确提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难经》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而难能可贵的建议。【5】另外解释一些“寸口”。通常情况下,“寸口”不是一个穴位、也不是一个具体的脉搏,而是手腕桡骨内侧“一寸左右”的一个部位,其中包括了手太阴肺经上的太渊穴和经渠穴这两个穴位。2023.9.26
薰医草【4020】关于《难经·一难》(下)
薰医草【4020】关于《难经·一难》(下)
对这一段文字做一个简单的说明。【1】关于“独取寸口”。这类提法是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提出来的。原文是:“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内经》对此问题没做过多的解释,只是从太阴经的角度,把主呼吸的心肺和主饮食的脾胃做了比较和简要的说明。【2】关于“脉之大会”。这个提法是在《黄帝内经》的《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在《内经》中讲的比较清楚了,《内经》的结论是:“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内经》在这篇文章中,也解释了关于营卫气在白天运行二十五圈、夜晚运行二十五圈、一个昼夜运行五十圈的问题。【3】关于“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等内容。这几个问题在《内经》的《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中讲的非常清楚了。原文是:“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4】必须特别说明的是,在《黄帝内经》中,仅仅说明了“气口可以独主五脏”的原理,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诊断五脏六腑疾病时,只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这一点,是在《难经·一难》中明确提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难经》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而难能可贵的建议。【5】另外解释一些“寸口”。通常情况下,“寸口”不是一个穴位、也不是一个具体的脉搏,而是手腕桡骨内侧“一寸左右”的一个部位,其中包括了手太阴肺经上的太渊穴和经渠穴这两个穴位。20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