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834】关于《痹论篇第四十三》(上)
2023-06-15 09:59:30
薰医草【3834】关于《痹论篇第四十三》(上)
【1】先看本篇的题目。(1)“痹”,指的是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的气滞血瘀而引起的一种病变症状。“痹”的根本特点是“痹阻不通”。痹症指的是人体的机表、经络主要因为感受风、寒、湿邪气而引起的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本篇是对痹病的病因、病机、病症的讨论。(2)在《黄帝内经》中,题目中带“痹”字的有两篇,另一篇是《灵枢·周痹第二十七》。(3)两篇文章的区别是:《周痹》主要讨论的是肌肤痹和肢体痹,本篇《痹论》主要讨论的是脏腑痹。【2】本篇第一次对“痹病”的病因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即认为:风邪、寒邪、湿邪单独、或者这三者杂合在一起都可以引发痹病。【3】本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种痹病的概念:(1)风邪引起的“行痹”,特点是“游走性疼痛”。(2)寒邪引起的“痛痹”,特点是疼痛固定不移、遇寒痛增、得热痛减。(3)湿邪引起的“着痹”,最大的特点是痠痛、肿胀、痛处固定。【4】本篇根据五体和五脏的关系,明确指出:(1)筋痹入内成为肝痹。(2)脉痹入内成为心痹。(3)肉痹入内成为脾痹。(4)皮痹入内成为肺痹。(5)骨痹入内成为肾痹。【5】本篇根据五季和五脏的关系,明确指出:(1)春天所得痹症叫“筋痹”。(2)夏天所得痹症叫“脉痹”。(3)长夏所得痹症叫“肌痹”。(4)秋天所得痹症叫“皮痹”。(5)冬天所得痹症叫“骨痹”。【6】本篇认为,六腑的痹症,主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有失而引起的正气虚弱;同时加上风寒湿等外邪循着六腑在体表的腧穴进入到体内,这样的里应外合引发了六腑痹病的形成。2023.6.8
薰医草【3834】关于《痹论篇第四十三》(上)
薰医草【3834】关于《痹论篇第四十三》(上)
【1】先看本篇的题目。(1)“痹”,指的是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的气滞血瘀而引起的一种病变症状。“痹”的根本特点是“痹阻不通”。痹症指的是人体的机表、经络主要因为感受风、寒、湿邪气而引起的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本篇是对痹病的病因、病机、病症的讨论。(2)在《黄帝内经》中,题目中带“痹”字的有两篇,另一篇是《灵枢·周痹第二十七》。(3)两篇文章的区别是:《周痹》主要讨论的是肌肤痹和肢体痹,本篇《痹论》主要讨论的是脏腑痹。【2】本篇第一次对“痹病”的病因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即认为:风邪、寒邪、湿邪单独、或者这三者杂合在一起都可以引发痹病。【3】本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种痹病的概念:(1)风邪引起的“行痹”,特点是“游走性疼痛”。(2)寒邪引起的“痛痹”,特点是疼痛固定不移、遇寒痛增、得热痛减。(3)湿邪引起的“着痹”,最大的特点是痠痛、肿胀、痛处固定。【4】本篇根据五体和五脏的关系,明确指出:(1)筋痹入内成为肝痹。(2)脉痹入内成为心痹。(3)肉痹入内成为脾痹。(4)皮痹入内成为肺痹。(5)骨痹入内成为肾痹。【5】本篇根据五季和五脏的关系,明确指出:(1)春天所得痹症叫“筋痹”。(2)夏天所得痹症叫“脉痹”。(3)长夏所得痹症叫“肌痹”。(4)秋天所得痹症叫“皮痹”。(5)冬天所得痹症叫“骨痹”。【6】本篇认为,六腑的痹症,主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有失而引起的正气虚弱;同时加上风寒湿等外邪循着六腑在体表的腧穴进入到体内,这样的里应外合引发了六腑痹病的形成。20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