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081】《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总结。
2022-10-30 16:47:11
薰医草【3081】《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总结。【3081】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是《灵枢》卷中最后一篇“第八十一篇”的总结,而《薰医草》也恰好是“3081”篇,这就很容易记忆了。【1】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了125篇《内经》的文章。《黄帝内经》上下卷一共162篇,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学习了125/162=77.1%,即说明至今为止我们终于学习了《黄帝内经》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内容。我相信,随着越学越多的日积月累,会觉得越来越轻松和越来越快乐。【2】这几天我们学的是《黄帝内经》下册的《痈疽》篇。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篇大概有1360字左右。我们用了三天分九期把它学完了。下面总结一下。【3】本篇讲的“痈疽”,就是我们老百姓讲的“疮”。因为病因、病机、病理、病位不一样,本篇分成了“痈”和“疽”。【4】一般来说,当风寒邪气侵入到人体的经脉以后,就会导致经脉中的气血受阻而运行放缓,缓慢就会导致臃肿,臃肿就会使得病灶局部化热成为囊肿并化脓。这类臃肿的部位无论有脓或无脓、无论在体表或体内,统称为“痈疽”。【5】本篇把痈疽按照部位和表征分成了十七种病证,分别是:(1)发生在喉结处的“猛疽”。(2)发生在颈部的“夭疽”。(3)发生在脑颈处的“脑烁”。(4)发生在肩臂处的“疵痈”。(5)发生在腋下的“米疽”。(6)发生在胸部的“井疽”。(7)发生在胸乳部位的“甘疽”。(8)发生在胁肋部位的“败疵”。(9)发生在大小腿部位的“股胫疽”。(10)发生在尾骶骨部位的“锐疽”。(11)发生在大腿内侧的“赤施”。(12)发生在膝部的“疵疽”。(13)发生在小腿部位的“兔啮疽”。(14)发生在内踝的“走缓疽”。(15)发生在脚心脚背的“四淫疽”。(16)发生在脚周围的“厉疽”。(17)发生在脚趾的“脱疽”。【6】本篇最后总结了“痈”和“疽”的区别和特点。简单来说就是:痈的特点是皮薄光亮;疽的特点是皮暗坚硬。【完】20221030
薰医草【3081】《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总结。
薰医草【3081】《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总结。【3081】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是《灵枢》卷中最后一篇“第八十一篇”的总结,而《薰医草》也恰好是“3081”篇,这就很容易记忆了。【1】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了125篇《内经》的文章。《黄帝内经》上下卷一共162篇,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学习了125/162=77.1%,即说明至今为止我们终于学习了《黄帝内经》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内容。我相信,随着越学越多的日积月累,会觉得越来越轻松和越来越快乐。【2】这几天我们学的是《黄帝内经》下册的《痈疽》篇。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篇大概有1360字左右。我们用了三天分九期把它学完了。下面总结一下。【3】本篇讲的“痈疽”,就是我们老百姓讲的“疮”。因为病因、病机、病理、病位不一样,本篇分成了“痈”和“疽”。【4】一般来说,当风寒邪气侵入到人体的经脉以后,就会导致经脉中的气血受阻而运行放缓,缓慢就会导致臃肿,臃肿就会使得病灶局部化热成为囊肿并化脓。这类臃肿的部位无论有脓或无脓、无论在体表或体内,统称为“痈疽”。【5】本篇把痈疽按照部位和表征分成了十七种病证,分别是:(1)发生在喉结处的“猛疽”。(2)发生在颈部的“夭疽”。(3)发生在脑颈处的“脑烁”。(4)发生在肩臂处的“疵痈”。(5)发生在腋下的“米疽”。(6)发生在胸部的“井疽”。(7)发生在胸乳部位的“甘疽”。(8)发生在胁肋部位的“败疵”。(9)发生在大小腿部位的“股胫疽”。(10)发生在尾骶骨部位的“锐疽”。(11)发生在大腿内侧的“赤施”。(12)发生在膝部的“疵疽”。(13)发生在小腿部位的“兔啮疽”。(14)发生在内踝的“走缓疽”。(15)发生在脚心脚背的“四淫疽”。(16)发生在脚周围的“厉疽”。(17)发生在脚趾的“脱疽”。【6】本篇最后总结了“痈”和“疽”的区别和特点。简单来说就是:痈的特点是皮薄光亮;疽的特点是皮暗坚硬。【完】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