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冬玲:美剧跨文化传播的优势

分类: 广播电视研究 |
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所谓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其三个因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与非言语语言,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作为跨文化传播,美剧在中国传播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一、美国文化的低语境性
人类学家诺夫斯基最早提出关于“语境”的概念,语境即言语环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存在着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民族性格上的差异,因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文化传播难度。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中曾经提出,文化决定了物质形式、语言的自我表达、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任何文化都具有语境性。高语境性的文化“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在于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中国的文化由于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因而具有高语境性,只有长期生活这个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理解文字的深刻含义。同一句话,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语调,都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中国含蓄委婉的民族性格决定人说话时喜欢绕弯子、打暗语、用潜台词、说话不说透,其语言和情景之间有着高度联系。美国人的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喜欢用直线思维交流,说话很少拐弯抹角,使得她们的语言文字在跨文化传播之中能完全将想要表达的意思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不需要借助背景和语境来进行理解。故美国文化的低语境性使美剧在跨文化传播中能让绝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如美剧《生活大爆炸》语言幽默生动,简单明了,不需要观众对美国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也不需要探究语言的言下之意。又如《权力的游戏》中,看似有着复杂的背景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都是表现在字面上,不需要去思索这言下之意,也不会存在看不懂的地方。但是事情也不是绝对,美剧当中有一些中国人看不明白的梗,比如在《老友记》第五季第10集中讲到“帕基普希的姑娘”时,剧中的人物都默契的笑了起来。但这对于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中国观众而言却是一头雾水。
二、美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切事物得以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美剧对于影视题材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之所以美剧的类型多样,迅猛发展的势头不减,与美国影视剧的分级制度密不可分,也得益于美国影视行业人员的不懈探索。
美剧题材的选择新颖,如美剧《生活大爆炸》,一般的情景喜剧是以家庭和普通人的生活作为背景,比如我国的《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爱情公寓》等剧目,很少有以一群科学家的生活作为背景的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以一群天才科学家的日常作为一部剧的核心,将晦涩的科学语言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剧中女主角佩妮的一种普通生活和科学家之间的生活巧妙碰撞起来。《生活大爆炸》使观众看到了鲜为人知的科学家的生活,开创了独特的情景喜剧。
美国影视剧的创新性还体现于剧情的构造上。去年火爆全网的美剧《致命女人》从一开始豆瓣评分便一路高升,最后达到了9.3分的高度。该剧讲述了住在同一幢豪宅里,三位不同年代、个性迥异的女性如何对待自己感情和婚姻的故事。这样说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却包含了出轨、出柜、双性恋、开放婚姻、女权、谋杀等等各种要素,而且是把同一幢房子里发生过的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交叉讲述,熟练的剪辑手法和流畅的转场技术让观众欲罢不能,久久不能平静。
美剧创新性也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如前两年BBC出品的《杀死伊芙》讲的便是一个性格变态却有才的杀手薇拉内尔和英国军情五处办公室人员伊芙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伊芙虽然有着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却有一颗想当间谍的心。薇拉内尔虽然是一个性格变态的杀手,却用其极高的智商和杀人的艺术征服了观众的心。这两人有着不符合他们外表的内心世界,而这种“反差萌”却是观众最近两年来最喜欢的形式。伊芙与薇拉内尔也在在一场场猫鼠游戏中渐渐爱上了对方,最特别的是这两个人都是女性,这种反传统的惊悚剧巧妙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当然,这种剧情对于中国的影视行业现状来说不可能过审,无论是同性之爱还是人物形象的设定。《杀死伊芙》也凭借着不拘一格的题材收获了大量中国观众的喜爱,也凭此斩获了那年艾美奖的两个奖项,可谓是名利双收。
三、善于把握受众观影心理和审美需求
在web2.0时代的媒介环境之下,受众已经与传统受众有了截然不同的区别,它日益丰富的功能满足了受众多方面的需求,而在受众之中也渐渐发生了分化,青年、白领是美剧主要的受众。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之所以能成功,与受众的认同程度密不可分。文化认同是在文化的选择中实现“自我构建”。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合法性”来源。
认同是在外界的互动的基础上建构的,认同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关于美剧传播的受众分析,国内学者基本集中于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是作为传播接受者的观众,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学者大多会分析跨文化传播的受众接受能力,尤其强调语言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以网络受众为主的美剧受众,网络受众特征符合美剧观众的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异文化的水土不服。
如《成长的烦恼》讲述的就是家庭之中的相处方式,这种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对于当时的中国家庭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孩子对于这种相处方式的向往,所以青少年们可以与剧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满足感。如《生活大爆炸》主要讲述的是四个宅男科学家和一个美女邻居发生的搞笑生活故事。这类生活景象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剧中主角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和欢乐都能反映现在青年的日常。
伴随着社会体制的高速转变、消费方式的不断更迭、就业压力的不停增长,青年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通过对美剧的观看与鉴赏,来寻求期待已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满足自己内心的精神渴求。“使用与满足 ”研究把受众看成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所以感同身受的价值观和认知是美剧流行的主要社会成因。同时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年轻人在平时生活工作中都避不开使用英语交流,单纯的学习英语枯燥无味,但是如果人们在观看美剧的同时练习自己的英语会使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既满足了受众的娱乐要求,也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就迎合了中国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