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英:雕虫已矣,沧桑百年——评西农剧社的话剧《雕虫沧桑》

分类: 论校园戏剧 |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这就要求戏剧评论家具有综合多样的学识与素养。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写道:“片面的鉴赏力等于没有鉴赏力;然而人们却往往带着强烈的倾向性。真正的鉴赏力是具有普遍性的鉴赏力,它能够详细阐明每一种形式的美,但绝不妄求任何一种形式,以至于超出它可能提供的娱乐和陶醉的范围。”而现实是任何批评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都需要一个具体的视角或者立场。我选择以人本主义为主要视角打开《雕虫沧桑》,重视其传达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亦关注其是如何表现的。话剧《雕虫沧桑》改编自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周尧先生的同名自传,并且由西农剧社社员们自编自演,为讲好西农故事,为弘扬“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而创作的。这部精品校园话剧已成为该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一,立心科研,矢志报国
话剧开幕,是两个世界的交织,两个灵魂的对话,两代人的沟通。西农学两位头发花白的夫妻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周尧、卢筝夫妇深情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子正捧着书本,坐在台阶上,对着周尧教授的画像追思起他的生平与事迹。然后,。全剧便以老年周尧的回忆为线索展开了剧情,以倒叙手法展开了整个故事。
第一幕发生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周尧放弃国外光明的前途与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欢乐浪漫的意大利校园里,希尔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世界著名昆虫学家希尔十分看重周尧,并且有意进一步栽培他。美丽活泼的意大利姑娘玛采拉更是深深眷恋着他。然而,这一切都无法使他忘记正被炮火侵蚀的祖国。哪怕是恩师的赏识、玛采拉热情似火的眷恋、光明平坦的前途。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再三挽留,他坚定地说道: “我是个中国人,在祖国遭难时刻,我的心不允许我苟且偷生。……人不能没有良心,我是为祖国而来的,你能保护我,谁来保护我的祖国?谁来保护我的祖国!”“我不留恋异国的天堂,我要回到地狱中国,在祖国的地域上建立起自己的天堂。”心怀这样的志向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有理想的人本来就了不起,而将自己的个人理想同整个民族命运联系起来的人则更加崇高。
第二幕的场景是抗日战争的前线,周尧投笔从戎,抗击日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往今来,文人学子在民族大义面前从来都是舍身报国的,周尧也不例外。战火纷飞的战场,军旅生活的情义,长官和战友的器重与关心都是周尧人生的宝贵经历。后来,身为意大利昆虫学博士生的周尧被上级安排到考察团当组长。在实地考察的岁月里,他的事业刚刚起步,还与卢筝相识,收获了爱情。
总之,这两幕主要展现了周尧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即立志,立志科研以报国。这也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人生第一境界——“立”。他比别人站的更高,因此看的更远。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安逸和舒适,而是看到了自己国家即将面临的生死存亡。他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报国信念正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重要一课。
二、坚守岗位,潜心研究
第三幕展现的是周尧在西农工作的岁月,收集昆虫标本并主建昆虫博物馆,为学生讲解昆虫知识。他放弃了许多高薪企业的聘请,而是选择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书育人。周尧不仅将自己的三分之二的工资用于科研,还将自己的小屋用作标本的存放之处。面对父亲对昆虫研究的痴迷,年幼的女儿甚至质问起父亲为何爱虫子胜过爱女儿。周尧是西农的一名昆虫研究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不止忠孝难两全,周尧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都倾注在了科学研究事业上,家庭便会难以顾及。小家少了一个疼爱子女的父亲,社会却多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第四幕是周尧人生的低谷,在牛棚岁月里,他仍坚持科研,心系三农,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正如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写道:“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寂静中展开的斗争。”文革时期,周尧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关进了牛棚劳动改造,然而他却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昆虫研究。他给看守他的红卫兵牛娃讲历史,讲虫害对庄稼的破坏与救治。最终牛娃也被感化,心甘情愿帮助他。之后,周尧与自己参战时的老参谋长再度重逢,被抽调去治理小麦吸浆虫病,他为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人生总是面临着不少磨难与考验,战胜它便成为过去,若缴械投降便是结局。
以上周尧人生的第二阶段,坚守科研,矢志不渝。这便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二境界——“守”。立下志向是比较容易的,而难的是坚守自己的志向。话剧传达了人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和即使身处低谷,也要坚持理想这样的正能量。其中,周尧身处牛棚依然不忘搞昆虫研究和他给同学们津津有味地讲解有趣的昆虫知识这两个细节表现了周尧“惜时、乐群”的高贵品质。
三、不忘初心,成果斐然
第五幕是周尧在昆虫学上的研究取得了瞩目成就,赢得了海内外专家人士的敬重。在他的生日会上,因工作原因无法回家的儿子给他留了一封长信,真诚的话语让人感动。这是周尧人生的第三阶段——“得”。
剧情从回忆拉回现在,随着岁月的流逝,周尧和夫人已经离世。留下的是他对我国昆虫事业的赫赫功绩,留下昆虫博物馆在时光里沧桑,留下雕像在黄昏中静默。雕虫已矣,沧桑百年。这种境界不仅感染着每一位观众,也激励着后人奋发励志。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我看来,这五幕较好地展现了周尧人生的三个阶段——“得”。“立”是奠基,“守”是发展,“得”是结果。每个人的人生都将经历、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这三个阶段,有过迷茫,有过倔强,有过成功的喜悦。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对得起现在的每一天。
放眼历史,不难发现周尧是千千万万文人志士中的一个剪影。除了昆虫学领域,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老一辈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披荆斩棘,为后人开拓出一片崭新的领域。我们常说“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往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雕虫沧桑》不仅赞美了周尧教授心怀远大理想、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敬业乐群的高贵品质,也讴歌了以周尧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立志高远、心系祖国、不畏艰苦的崇高精神。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高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开拓进取,社会发展的脚步势必会慢一些。敬畏并感恩,是我们后人应该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