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聪:话剧《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具有饱满的特征,又是特定阶层的典型代表。这些人物不但拥有典型性,又具有丰富的个性。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而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悲剧命运。另外,《雷雨》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一个人物身上具有不同的心理,甚至做出不同于他本身的行为,构成了复杂的人物矛盾,表现了人性的深度。以下是对《雷雨》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鲁侍萍;蘩漪;鲁四凤
引言
《雷雨》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有人说这是真实的故事,无从考究。这是两代人的爱恨纠葛,在那个时代,这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周朴园作为少爷和侍女鲁侍萍生下了两个儿子,在家族的封建势力打压下,在雷雨夜里把生完孩子的鲁侍萍赶了出去,听从家族的话娶了大小姐。三十年后,鲁侍萍又改嫁后生的女儿四凤又机缘巧合的在周家当仆人,并和周家大儿子周萍相爱,一系列矛盾也因此展开。
一、封建势力的掌握者
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统治者,也是一个工厂的资本家。他表面善良,是一位君子,实则被封建思想桎梏,内心猜忌,狠毒。年轻时的他,和鲁侍萍相爱,或许那时候还是比较纯洁的,但是听从家族的话,把抱着婴儿的鲁侍萍赶出家门的那一刻,他已经被封建思想彻底禁锢。在三十年后,他又见到了鲁侍萍,口口声声的对侍萍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高中时看的时候我以为他还爱着她,所以才会保留他们的旧物。如今再读《雷雨》剧本,才发觉,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周朴园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还会有情,慢慢体会到,他是为了显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君子。他见到她的时候,展露出来的并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猜忌怀疑和伪装。他害怕侍萍会说出当初他抛弃妻子的事实,害怕他的形象被打破,害怕周萍母亲身份被揭穿,从而对他的利益和地位造成威胁,动摇他封建大家族的统治地位。因此他才会承诺给侍萍她们母女钱,不让她们踏入周家的大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三十年前的情义,在如今利益的熏陶下,早已经消失殆尽。
二、苦难的制造者和悲剧者
鲁侍萍也是女性的悲哀,封建社会中的牺牲品。她的一生,是苦难的也是悲情的。年轻的时候为周朴园生了两个孩子却惨遭抛弃。改嫁之后穷苦至极,儿子女儿还要继续给周家打工侍奉。儿子作为工人惨遭周家打压,女儿爱上了周家大儿子,也就是自己之前留在周家的儿子,同母异父的亲兄妹相爱,违背伦理道德,又怎么可能在一起,又是一对封建势力的牺牲者。她沉溺于三十年前所受的委屈,一直自降身段,生活在别人的管束之下。她将这一切的苦难都推于命运捉弄,悲悲戚戚,抓着对周家的恨。
三、抗争者和“雷雨”式报复者
蘩漪作为周朴园的妻子,她敢爱敢恨,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却受周朴园的管控和欺压。她爱上了自己的继子周萍,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儿子,她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爱情。我觉得她应该算是新旧思想之间的女人,她如果完全是新式思想,大可不必在周家待着,又有资本,完全可以远走高飞,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如果完全是旧式,则会像周朴园要求的那样,老老实实在家里相夫教子,受周朴园的管控。她不甘于压迫,努力抗争,但是还是一次又一次的陷入苦难之中。最终,她用“雷雨”式的报复,摧毁了整个大家族。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蘩漪的台词:“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到冰川里,烧成死灰,一生只炽热地烧一次,也就够了。哼!我什么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嫉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
四、悲剧的承受者
鲁四凤这个在爱情与道义的挣扎的女人,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她是否会得到最终的幸福呢。也许会吧,带着母亲临终的祝福,带着爱人幸福的生活,从此摆脱家族地位的一切捆绑和束缚,从此过上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也许不会,因为她双手紧紧挽着的是一个背负罪责,终生处于悔恨和惶恐中的男人,从一开始,她爱上的这个男人就没有责任心胆小懦弱,命运就这样捉弄了她。
五、总结思考
一切源于情又止于情。第一代的恩怨债孽却由第二代继续承受。我在想如果当初周朴园没有为了名利狠心抛下鲁侍萍和鲁大海,周萍和四凤这段不该来的爱情也就不会来,蘩漪和周萍的这段疯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会存在。在这些爱情之中,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可能是封建思想,一切都有因也有果,封建大家庭阻断了他们的爱情。一切的一切,都在那一个雷雨的晚上结束了。
写《雷雨》时,曹禺先生才只有23岁,仅仅比我大三岁的年纪。这么伟大的作品。其中所蕴含的内涵,是值得深究思考的,而曹禺先生当时年纪轻轻,对社会时代深刻的见解也让人敬佩,同样的年纪,我还没有真正地写过一个像样的剧本,实在是很惭愧。在《雷雨》中,一场雷雨,就让命运到此为止了。
参考文献:
[1] 曹禺谈雷雨[J].人民戏剧,1979.
[2] 曹禺.雷雨[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3] 《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4] 张晶. 《雷雨》的文学解读与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