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课的基本程序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文 |
高三复习课的基本程序
进入高三每一门学科都处于复习阶段,学生和老师每人都拿一本厚厚的复习资料,资料中每一章节一般来说由这几个板块组成:考纲解读、考点梳理、基础自测、经典题型解析、课时作业。但作为教师我认为在使用资料的时候,不要让资料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对资料中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把同类型的题目可以组合在一起,通过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指导、师生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三复习课学案中我们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1、导人课题,引领目标——高考动态聚焦
学生利用复习资料,在课前把考点梳理涉及到的知识先进行自我复习,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对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教师并对个别知识结合近年来考题进行举例变形,学生探究,构建知识体系和常规解题思路。
3、主干剖析,典例导练——感悟高考真题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完成教师设置的题目,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指导点评。
5、交流评析,互动完善—— 方法归纳
通过探究上述题目,先由学生小结归纳解题规律,然后教师指导完善。
6、拓展链接,提升归纳——课外作业
1、精心设计、搭建平台,提升合作探究的针对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优秀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探究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由小组代表发言。对于出现的问题有本小组或者其它组来补充完善。针对数学课的特点,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到教室内的黑板上展示做题过程,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教师要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还要深入小组内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3、当堂检测,归纳提升,保证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2、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在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
经过多年来对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我们深深体会到:有效地运用学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技能;从长远地角度看,对于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优质高效、民主和谐的课堂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案例
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三角函数》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4.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大都与向量结合在一起考查。
二、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班级是我校的尖子班,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一定的分析、观察、解决问题等能力,有一半以上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等方面,表现不够积极,有待加强。
三、教学设计思想
高三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对高中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
高三每一门学科的复习,学生和老师每人都拿一本厚厚的复习资料,资料中每一章节一般来说由这几个板块组成:考纲解读、考点梳理、基础自测、经典题型解析、课时作业。但作为教师我认为在使用资料的时候,不要让资料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对资料中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把同类型的题目可以组合在一起,通过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指导、师生归纳总结一般解题规律方法,使复习不仅仅停留在解题上,而要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同时通过复习,把学生凌乱的知识系统化。
根据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三复习课学案中我们主要设置了“导人课题,引领目标——自主梳理,整体构建——主干剖析,典例导练——自主感悟,变式训练——交流评析,互动完善——拓展链接,提升归纳”六个教学环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近年来三角函数知识高考命题趋势;(2)感受高考真题,掌握三角函数常见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思维技巧。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自主探究和学生间、师生间合作探究来解决三角函数有关题目,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总结归纳解题规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三角函数近年来高考考试动向,感悟高考真题,探究、归纳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
六、教学方法:学案式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首先要求学生按照高考二轮资料的板块,(1)了解本节知识的考纲要求;(2)复习自学考点知识梳理,把本节所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定理、运算法则进行自查自纠;(3)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完成基础自测和课外作业部分习题,并把同类型的题目归纳解题规律。
课堂探究过程:
(一)导人课题,引领目标——高考动态聚焦
4.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大都与向量结合在一起考查,考查形式既有选择、填空题,也有解答题.
(二)自主梳理,整体构建——考点梳理
1、和差角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2、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3、辅助角公式;
(三)主干剖析,典例导练——感悟高考真题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题目,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指导点评)
题型一: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
1.(2010年高考大纲全国卷)已知sinα=,则cos(π-2α)=( )
A.- B.-
题型二: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
2.
(2009全国卷)如果函数的图像关于点(
,0)中心对称,那么
的最小值为(
题型三:解三角形问题
3.
(2010年高考浙江卷)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cos2C=-.
(四)自主感悟,变式训练——热点突破探究
1.(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若cosα=-5,α是第三象限的角,则( )
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2b-c)cosA-acosC=0.
,SABC=
,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已知 ,且A为锐角。
(1)求A的大小;
(2)求函数
(五)交流评析,互动完善—— 方法归纳
(通过探究上述题目,先由学生小结归纳解题规律,然后教师指导完善)
“六遇六想”作为解题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操作简便,十分有效.其中蕴含了一个变换思想(找差异,抓联系,促进转化),两种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三个追求目标(化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使之出现相消项或相约项),三种变换方法(切割化弦法,消元降次法,辅助元素法).
1.(2009全国卷)已知ABC中,(
A.
2 .(2009辽宁卷)已知(
A.
3.在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
,已知
成等比数列,
.
(1)求的值;
(2)设,求
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