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浅谈·2
(2025-09-05 11:01:09)
标签:
军事历史 |
分类: 军事 |
大家好!
今天继续讨论《孙子兵法》。
关于《孙子兵法》,曾经写过几篇文章讨论过,但是,不是很具体,总感觉缺点什么,所以,今天稍作补充。
我们都知道,东西方,各有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东方的经典著作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孙子兵法》,而西方的经典著作就是著名的《战争论》。
《孙子兵法》是由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孙武,总结和创作的军事著作;《战争论》则是由普鲁士的军事家冯·克劳塞维茨编写的一部军事理论。
不论是《孙子兵法》还是《战争论》都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必修科目。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孙子兵法》才是真正严格意义的兵书,它在教授人如何带兵打仗,属于方法论;而《战争论》并没有具体的教授人们如何行军打仗,它更多的是在剖析和阐述战争的本质,属于认知论。比如冯·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延续。就像我们现代人理解的一样,当国家与国家之间用嘴巴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会选择用拳头处理问题。又例如,冯·克劳塞维茨指出,军队总体上只保持三种状态,分别是:宿营、行军、和作战。这些理论确实算是军事理论,但是,它在实战中没有任何的指导和借鉴的价值和意义。他的理论是一种对战争、军事和军队的一种认知,所以我认为它顶多算是一种认知论。而孙子的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方法论。这个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其实,中国除了《孙子兵法》还有一部经典军事著作《三十六计》,个人认为,这两部兵书,应该算是中国最经典的两部军事理论著作。但是《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又稍有不同。
《三十六计》分为六个大的分类,分别是:
胜战计
敌战计
攻战计
混战计
并战计
败战计
每一部分分为六计,加在一起总共36计。其中:胜战计、敌战计和攻战计是属于我军处于优势地位时所使用的计谋,而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属于我方处于劣势地位时所使用的计谋。而且,36计在历史上可以找出相对应的实战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很难找出许多的经典案例,所以它并不对应某一场战役而作。是纯粹的方法理论。全书总共十三篇,篇幅不大,用字不多,但是言简意赅、说理深刻。这十三章分别是:
始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军形篇
兵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开篇的《始计篇》总领全局,是一篇总体概况的文章,讲述了战争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战争应有的态度和认识。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时他又告诉我们:“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用兵打仗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明君良将不可不察,这是对待战争的最基本和最起码的态度。同时,用兵打仗本身就是崇尚阴谋诡计的活动,只要有需要可以不择手段,包括欺骗,一切为了胜利。打仗的时候不是讲仁义道德的时候,战争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始计篇》的总领全局之后,逐篇深入,也愈加具体,到最后两篇,讲的是,如何运用火攻和间谍作战。
古代没有火药之前,是冷兵器时代,能够懂得运用火攻,可以大大的增加获胜的概率。孙子认为火攻的对象可以分为:
火人
火积
火辎
火库
火队
也即敌方的:兵马、粮草、辎重、仓库和运输队伍。
同时,火攻,要选择天气干燥的季节,和起风的日子。通常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位置时天就会起风。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比如:春天就会刮东风,夏天就会刮南风,秋天就会刮西风,冬天就会刮北风,这些都算是自然规律。通常,白天刮风的时间长了,晚上刮风的时间就会变短,这也是自然规律。
孙子还提出,放火,必须要在上风处放火,避免在下风处放火,这样会烧到自己人;同时,如果你在上风处放火,就不需要再在下风处派人去攻击他。放火之后,不要急着对敌军马上发起进攻,应该注意观察,如果对方的阵营很安静,那说明时机还不成熟,应该等到对方阵营大乱再发动进攻,这说明火攻起到作用。
在孙子看来,不管是水攻还是火攻,都只是辅攻手段,最后还是要派人员来结束这场战斗。
通常,火攻,除了遇到天气干燥和起风的自然条件,还必须是对方靠近大量的易燃物,才是最为有利的火攻契机。
三国时期,最大的三场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袁绍打曹操)、赤壁之战(曹操打孙刘联盟)、夷陵之战(刘备打孙权)。这三场战役都是主动发动战争的一方失败。而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用到了火攻。曹操的北方军队不擅长水战,所以用铁链把战船连到了一起,战船都是木制的,就是最好的燃料,所以周瑜聪明的选择了火攻的方式打败曹操。而夷陵之战,天气燥热,陆逊坚守不出,刘备军队疲惫不堪,都躲到树林里,燥热干旱的季节树林就是最好的燃料,所以陆逊抓住了有利的战机,一把火把刘备“烧回了老家”。
刘备,因为关羽被杀,坚决要打孙权为兄弟报仇,不听诸葛亮劝阻,最后吃了败战,这就是情绪作战的结果。所以孙子的《火攻篇》,明确地讲到:“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作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人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