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浅谈
(2025-08-01 15:55:04)
标签:
军事文化 |
分类: 军事 |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话题与《孙子兵法》有关,因为个人水平原因,所以题目只能叫《孙子兵法浅谈》
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集中出现了一批思想家,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农家、阴阳家、杂家等。有人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个人认为:兵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战争。这句话的准确解释,个人认为,应该是:国家最大、最重要的两件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既然,保卫国家安全是国家最大、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兵家不可能不重要。非但重要,而且,兵家注定会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和青睐。
我过去看见很多人,喜欢把孙子兵法引用到商业中去,用孙子兵法的思路经商或者总结商业理论。我有一个观点不知道对不对?商业是商业,军事是军事,非得把孙子兵法和商业扯在一起,稍显牵强。商业是与钱打交道的活动,以追逐金钱为目的,商场上的事情大多用钱解决,假如用钱解决不了,就用更多的钱解决。但是打仗不一样,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并不是只要有钱就能打胜战。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能否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大概看几个方面:
1. 经济实力。
2. 军工科技。
3. 军事装备。
4. 兵员总数和士兵的作战素质。
5. 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我承认,军事必须以经济作为基础,但并不是说只要你有钱就一定能打胜战。而《孙子兵法》就是总结战争的规律和军事理论的一本著作。
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本兵书:
1.《孙子兵法》。
2.《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军事实践的记录,是真实案例;《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他诠释了战争和军事的规律。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他告诉我们:用兵打仗是国家最大的、最重要的事情,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不得不谨慎和认真对待。
孙子还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多算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少算也,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于无算呼?”在古代,国家出征前,会先在宗庙里面做“兵棋推演,思考周密就会获胜,思考不周密就会失败,如果,有人连思考都没思考过就轻易发动战争,结果是非常危险,会容易导致最终的失败。
孙子还说打仗要:先求胜而后战,而非,先战而后求胜。打仗之前,就要有周密的准备和计划,而不能毫无准备地上战场,到了战场才去想怎样获胜。这和商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开公司或者开店,可以不必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行动。很多商人都认为,要重视行动力,积极行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完善计划。但是战争不能这样做,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孙子还指出:“兵者诡道也,能而视之不能,用而视之不用,远而视之近,近而视之远。”用兵打战,本来就是崇尚阴谋诡计的活动,战争的法则就是没有法则,一切为了胜利,要擅长迷惑对手。
孙子还强调“兵贵速胜”讲究的是:拙而速,不贵巧之久。发动战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出兵力求速胜,最好不要出现二次征兵,多次筹集物资等现象。军队到了敌人的地盘,要“食于敌”。就地取用敌国的物资。通常,主动发动战争的一方都是追求速决战,因为劳师远征,被拖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对进攻方不利。而防守一方通常要采取持久战,拖得时间越久越好,最好能够拖垮对方。比如:中国和日本的抗日战争,又比如:美国对越南的越南战争,又比如: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进攻一方都希望通过速决战来获得胜利,但是最终都被防守一方的持久战拖垮。
战争的规律讲的是:避实击虚,攻其所不备。不打打不赢的仗,弱势一方的坚持,通常会成为强势一方的俘虏。
打仗的时候,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通常,敌方刚上战场士气都很旺盛,拖得时间越长士气越是低落。“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时间拖得越久,士兵越是没有斗志,我方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养精蓄锐,蓄势出击,这种防守反击,也是一种疲敌战术。
孙子还说:“途有所不经,地有所不由,城有所不攻,军令有所不受。”打仗的时候,不必追求占领所有的目标,可以不经过的地方就不用经过,可以不占的地方就不用去占,可以不打的地方就不用去打,可以不攻的城堡就不用去攻。比如:跳岛战,就是一种经典战术,直接跳过不重要的附属岛屿去攻打重要的主要岛屿。将来打台湾,就可以考虑,跳过金门、马祖,直接攻打澎湖和台湾主岛。
孙子还说……
《孙子兵法》总共十三章,篇幅不算大,但是他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战争的规律,堪称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军事理论之一,美国的西点军校,也把《孙子兵法》当做教材,列为必修课。但他并不是可以照抄的具体案例,需要学习的人融会贯通、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