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富与权利
(2024-11-17 09:54:34)
标签:
文化财经历史 |
分类: 经济 |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关于财富与权势。
我记得,之前曾经写过两篇文章,题目是《关于财富》和《关于权势》,感觉话题说的还不是很具体,所以,今天稍作补充。
我们知道,所有的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所谓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需求。
人的需求是有等级的。不论是生命的需求,或者是生理的需求,还是感情的需求,又或者是精神的需求,总之所有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获得财富和权势,就能满足这些需求。所以,所有的人都渴望财富,追逐财富,当然也有很多人渴望和追逐权势。因为,财富和权势是满足自己需求的有利条件,包括受人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
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维持家庭关系的第一条件是经济,而不是感情”。一个经济条件优越的人,自然可以维护好他的家庭关系;一个贫困潦倒,长期负债累累的人,自然会失去妻子和家人对他的爱和尊重。
可见财富的重要。
根据专家统计的数据显示:相信天主教的信徒,大部分都较贫穷;相信基督教的信徒,大部分都较富有。也就是说天主教徒整体的富裕程度要低于基督教徒。
为什么这样?
这和他们教会宣传的教义有关。
在天主教看来,人不能过度地追求金钱,追逐超过生活所需的财富,是一种贪婪,是一种罪行。而基督教认为,赚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离不开金钱,所以,赚钱是人的天职,并且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人必须想办法赚取尽量多的钱,钱赚得越多,越能够光荣上帝。
我们以前说过,人的行为逻辑有三种:
信仰逻辑
心理逻辑
经济逻辑。
不能赚太多钱是天主教的信仰,钱赚得越多越好是基督教的信仰。一种思想形成信仰,就会决定他的理论,形成理论就会决定他的行动。所以,要想改变结果,就要先改变行动,要想改变行动,就要先解放思想。
从思想上改变自己,大大方方地说:我热爱金钱,我需要金钱。而不是在思想上拒绝金钱,或者酸溜溜的人云亦云,什么:视金钱如粪土。诸如此类的歪理。
人类文明的底线:生命、财产、自由。
也就是说,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保护或者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
过去我们也讨论过“文明”。
所谓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是人类的文明。而文明社会必须承认个人的私有产权、尊重私有产权、保护私有产权。
在生命、财产和自由,这三个底线中,哪一个最重要?
我最近在网上听经济学家李孔岳教授讲课。他讲得很好,绝大部分观点我都认同,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与他的观点略有分歧。
李孔岳教授认为:财产是最重要的,因为他是维持生命和自由的前提条件。如果完全剥夺一个人的所有的财产,那么这个人也就不可能维持什么生命和自由。
我个人的观点:生命才是所有一切的基础,失去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毫无意义。
我在这里讲个故事:
春秋时期,有两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叫杨朱,一个叫墨翟。当时社会上一半的人追随杨朱,一半的人追随墨子。这个杨朱强调的是个体利益,墨子强调的是天下的公义。杨朱有一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而奉一身,不取也”。于是墨子的学生禽滑厘就去问杨朱:“拔你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你愿意吗?”杨朱不回答他的问题。因为这里面有道德绑架的嫌疑。于是杨朱的弟子孟孙阳就问禽滑厘:“拔你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你愿意吗?” 禽滑厘说:“我愿意。”于是孟孙阳又问禽滑厘:“我让人打你一段,给你一万金,你愿意吗?” 禽滑厘说:“我愿意。”于是孟孙阳又问禽滑厘:“砍掉你的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你愿意吗?”禽滑厘无法回答。因为,如果他愿意,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砍掉你的脑袋,给你全天下,你愿意吗?”
没有了脑袋,要全天下干什么用?同样的道理,失去了生命,还要财产和自由有什么意义。这是我和李孔岳教授不同的观点。
但是必须承认,没有财产也无法延续生命和自由。中国人常说:“财乃养命之源”。谁都离不开钱。
我之前讲过赚钱靠“数术”而不是靠体力,和你勤不勤劳没关系。勤劳如果可以致富,那么农民和工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桑弘羊曾经说过:“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里耕”。也就是说赚钱靠的是脑力而不是体力。另外,想赚钱就要尽量的到靠近金钱的环境。环境对人的重要性,李斯也说过。就相当于一只老鼠是呆在厕所还是呆在粮仓。人生赚钱就像去钓鱼,关键是看你在那个鱼塘钓鱼,而不是看你的钓鱼技术好不好。一个满满的都是鱼的池塘,技术好不好不是问题,照样可以钓得盆满钵满;一个没有鱼的鱼塘,技术再好,又有什么用?中国民间还流传一句话:“财不入急门”。越是着急越赚不到钱。赚钱要有耐心,在追求财富的路上,不一定要比别人快,而是要看谁在这条路上走得远。天上如果真的掉金币下来,不要急着去追它,你只要静静地等它在地上滚,等它滚不动了,趴下,你再从容地过去,捡起来放到口袋里。这些都是民间的经验。
一个有钱的人,他再有钱,也害怕有权势的人。民间还流传一句话:“穷不与富斗,民不与官争”。有钱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当官的。当官的一发威,有钱人也得战战兢兢。这就是权势的重要。也是比财富更高的需要。
一个没有权力的富人再有钱也要按规则办事,但是,规则掌握在有权利的人手里。有些人只能按规则办事,但是有些人能够制定规则和改变规则。
比如,到河的对岸有两个途径:乘船和过桥。有钱人手里有船,所以他每次都选方便自己的最近的途径——乘船过河。但是有一天,一个有权势的人规定:以后所有的人过河都不许乘船。这个时候,有船的那个富人会失去所有的优势,只能选择到他没有优势的那座距离非常远的桥上过河。
获得权势的几个途径:
武力
继承
篡位
选举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的权势是靠战争胜利获取的。比如:秦始皇、汉高祖这些开朝皇帝。还有一些是靠继承,比如:汉文帝、汉景帝。也有是靠谋朝篡位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还有些是靠选举出来的,现代社会,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是选举出来的。
一个人有权利和没有权利是两回事。韩非子就认为:龙失去了云和水,就和蚯蚓没什么不同;凤凰失去了羽毛就和山鸡没什么两样。夏桀没有德行和才能,却能祸乱天下,就是因为权势在他手里;尧、舜虽然贤明,如果没有权势,连他的邻居都驱不动。
怎么样能够得到权利?也就是说如何才能够成为大家选举的对象?怎么样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人?
答案就是:承担义务。
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一个人承担的义务越大,他才能享受越大的权利。
比如:学校里有一伙学生,大概20人,这一伙人里面,有一个个子最大的,最能打的,天天欺负人,那么他大概率会是这群人里的老大。但是,有一天学校的保安科或者公安局的警察来找他们,结果个子最大的“缩了回去”,一个个子最小的站了出来,并且解决了问题,那么个子最小的就很可能变成老大。如果每次公安局过来都是最小的站出来,并且能够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个子最小的就是众望所归的人。
刘邦为什么会成为汉高祖?
在沛县起义之前,刘邦只是一个亭长。比村长大半级,比乡长小半级。(十里一亭)。当时萧何和曹参是县承和县尉,但是沛县起义虽然成功,秦朝的势力还是非常强大,他们都不敢当这个造反头,推来推去的,结果刘邦当了这个谁也不敢当的造反头。这就是他的当当,他承当的是被秦王朝灭九族的风险,所以他最后也享受到了相对等的权利。
一个人在集体里面的贡献越大,他的声望自然也越高。
在原始社会。所有的人弄不到食物的时候,有个人一次又一次的狩猎成功,获得食物,他自然就是众望所归的人。所有的人看着河里的鱼,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人懂得发明和制造渔网,那他就是这个全体里面最受尊重的人。
这就是财富和权势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