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权势
(2024-09-25 08:49:35)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政治 |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权势。
我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势》,由于当时的认知有限,感觉写得不是很具体,今天在这里稍作补充。
这,得从先秦诸子说起。
我们都知道,大约在2500年前,北纬25度-北纬35度这一带,集中出现了一批思想家。
比如: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比如: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
比如:印度的释伽牟尼。
比如:中国的先秦诸子。
为什么称之为“先秦诸子”?
他们指的是,在秦朝兼并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华夏大地上集中出现的一批思想家。
当时被天下认知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农家、阴阳家、杂家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墨、道、法四家。
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经济主张和宗教主张。
儒家提倡:以德治国。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法家提倡:依法治国。
在秦灭六国、兼并天下的这一时期,法家思想得到官方认可并且思想主张得到实现。汉代之初,由于连年征战,国力衰退,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理论得以贯彻实行。汉武帝之后,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谴论)并且主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
法家的“依法治国”,在秦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但是,那一时期的法律,主要是维护君主权益的法律,所以它应该被称为“王法”。而现代社会,所有的国家都提倡“依法治国”,但是他是保护全体公民权益的法律,所以它是“民法”。法律是逐渐、逐步的走向公平和合理的。
为什么提法律?
这和法家的理论有关,也和权势有关。
治理国家离不开法律。而治国的要义有二:
1. 对社会的治理。
2. 对政权的巩固。
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政权的巩固需要权谋。所以法家的慎到、申不害、商鞅,分别提出了:势、术、法三系理论。这被称为:“法家三系”。而韩非就是集势、术、法于一身的法家大成者。
所谓的“法”,就是规则,必须让所有的国民都知道的规定。
所谓的“术”,就是计谋。必须悄悄地进行,偷偷地运用,不知不觉中产生作用。
韩非子说:“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那么何谓“势”?
我的理解,势因该分为:权势和形势,两个部分。
形势就是事物发展的势态,形势如水势。做事情必须顺势而为,否则就会如同逆水行舟、徒劳无功、欲进反退;顺应形势,可以事半功倍、势如破竹、势不可挡。所谓:“用力寡而功立,刑罚省而令行”,就是顺应形势的结果。
而权势,指的是统治者手里的权利和威望。手里有权有势,才可以驾驭权臣、统治万民。
权势的三要素:人员、物质、谋略。
缺一不可。
只有谋略,顶多是意气书生。
只有物质,顶多是地主老财。
只有人员,顶多是乞丐头,丐帮帮主。
要想掌控天下,除了:法律、计谋,一定要掌握权势。
龙如果失去了云和水,它和蚯蚓也差不多。凤凰失去了羽翼,他和山鸡没什么两样。
夏桀没有才能和品德却能祸乱天下,就是因为权势在他手里。尧、舜虽然贤明,如果没有权势,连他的邻居都驱不动。
不管是谁,掌管天下,都必须要培养亲信。亲信会做事,很重要,但是信得过、可靠,更加重要。如果他很能做事,却不可靠,将来他的才能(计谋)会用回到你的身上。
好了,这就是今天对“势”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