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布施

(2024-07-21 12:00:30)
标签:

文化

佛学

分类: 宗教

大家好!

今天的讨论的话题是——布施。

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布施”这个词应该是佛教创造出来的一个词语,因为,普通人不叫布施,而叫“捐献”,而基督教、天主教之类的叫“奉献”。

布施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财物捐献给有需要的困难人群,后来衍生成为,将财物捐献给和尚、道士等宗教人士。

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财物拿出来做布施,捐献给别人呢?

宗教的解释是:善有善报!

布施,可以分为:财施、法施、无谓施,三种。

财施:就是把财物捐献给有需要的人,来世就会变得富有。

法施:就是把知识传授给知识匮乏的人,来世就可以拥有智慧。

无谓施:就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保护,来世就能享受平安。

不论财施、法施、无谓施,都算布施。

而布施背后的理论基础就是——因果轮回。

因果轮回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讲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佛门提出了“六度般若蜜”的理论。“六度般若蜜”也就是:“佛门六度”。指的是佛教的六种修行方法。它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指的就是:财施、法施、无谓施。

持戒:就是坚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行为准则。包括:五戒、十诫、菩萨戒、具足戒。没有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叫“沙弥”,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叫“和尚”。

忍辱:就是忍受他人的不理解、不尊重甚至侮辱。弥勒菩萨曾经说过:“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少烦恼”。这是一种谦卑,也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精进:指的是,在追求真理和大智慧的道路上,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禅定:指的是,通过禅修,进入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安宁。它是获得智慧的路上的一种有效和必须的修行。

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就是修行最终要获得的结果。

布施、持戒、忍辱,是为了获得福报;而精进、禅定、般若,是为了得道。

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普通人也可以做,尤其是布施。

中国人有句话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的行为符合了道,就会得到人们的支持;你的行为不符合道,就会失去人们的支持。

什么是“道”?

答案就是:事物的规律。

这种规律有很多。

比如:四季轮回、出暖花开、物壮则老、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又比如: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和依存。

比如:阴和阳之间,它是相互对立的,但是他们又必须相互依存。

一个苹果很小,相对的,一个西瓜就显得很大,但是,把苹果拿掉之后,西瓜也就无所谓大和小了。

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是黑格尔提出来的逻辑学三大定律。

为什么,要提对立统一?

因为,这个世界,有阴就有阳。有人提出一种理论的时候,就会有另一种人,提出另一种理论。

劝人布施,是让人损失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来帮助别人。这叫舍己为人。很显然,这很高尚。但是这种行为会损失自己的部分利益。

损失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有些人是反对的。而且他反对的很有道理。

佛教,大约诞生于2500年前,而同时期的大约春秋时期,中国有一个思想家,叫做——杨朱。据说当时很有名气,社会上当时有一半的人跟随墨子,一半的人跟随杨朱。

杨朱,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什么意思呢?

杨朱的意思是说:“就算拔掉一根毫毛对天下有利,也不能做;就算集中全天下的资源奉养我一个人,我也不取”。

是不是,感觉杨朱很吝啬?

其实不是。

墨子的学生,禽滑厘,就这么问过杨朱,但是杨朱不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有“道德绑架”之嫌疑。

所以杨朱的学生孟孙阳就问了禽滑厘这么几个问题:“如果拔你一根毫毛对天下有利,你愿意吗?” 禽滑厘:“我愿意”。孟孙阳又问:“如果,揍你一顿,给你一笔巨款,你愿意吗?” 禽滑厘:“我愿意”。孟孙阳又问:“如果砍掉你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你愿意吗?” 禽滑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同意,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砍掉你的脑袋,给你整个天下,你愿意吗?”那么,禽滑厘只能回答:“不同意”。

这里要说清楚几个问题:

1. 拔一根毫毛对天下真的有用吗?

2. 谁在拔别人的“毛”?

3. 拔毛的人,他自己是否有为天下在拔自己的“毛”?

很显然,那个时期,“拔毛”的是统治者,而统治者拔天下人的“毫毛”,但是自己却一毛不拔。那么请问老百姓有什么必要为天下去“拔毛”?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宗教在劝信徒捐献的时候,他们自己是不做任何捐献的。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天主教。都是一样。因为,宗教本身没有产出,他们的收入,最初,就是来源于信徒的捐献或者叫布施。所以,他们希望你捐献或者布施,而且,捐的越多越好。

我曾经听过某某宗教的某某大德,修建了某某学校、某某医院。但是:

1. 建学校和医院的钱是施主捐献的。

2. 这个学校和医院是要向大众收费的。

听明白了吗?

你是无偿的捐献给他,但是他是要向你收费的。

也就像杨朱说的,拔毛的人,自己一毛不拔。

我们上面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种现象,在印度佛教史上就出现过。

公元1203年,阿拉伯人入侵印度的时候,拆毁了印度的最后一座佛教寺院“超戒寺”,印度的佛教就正式灭亡了,直到19世纪,佛教又从斯里兰卡传回了印度,所以,到现在,在印度还能看到的佛教,其实是斯里兰卡传回的佛教。但是印度大多数人还是相信印度教(也就是婆罗门教)。

根据专家分析,印度佛家灭亡的四点重要原因:

1.        原始佛教劝信徒捐献自己的财产,而僧侣们却呆在寺院里享受安逸的生活

2.        原始佛教提倡种姓平等,吸引了一部分教徒;但是婆罗门教提出男女平等,更加具有吸引力,又吸收走了更多的教徒。

3.        佛教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吸收了婆罗门教的神话故事,结果造成了边界模糊,反倒使更多的佛教信徒流向婆罗门教

4.        失去王权的加持。印度佛教鼎盛时期,受到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的加持,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之后没有王权继续加持佛教。

因为,以上四条原因,印度佛教走向了灭亡。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中国佛教,并且在中国长盛不衰,一直到现在。

我的问题是:假如佛教是绝对真理,那么,他为什么会在印度灭亡?

布施的根源在与“因果轮回”。

因果轮回是否正确?

我感觉,这个问题,无法证实,但是我也无法证伪。因为,我无法回忆前世的经历,也无法预知来生的命运。但是我承认:因果轮回的理论符合逻辑。

一个事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只是轮回则无法证明和证伪。

但是,不论怎么说,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量力而行的帮助别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一种美德。

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他看来,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其实,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在捐助或者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感觉,很多时候,对方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我也不觉得他会回报我什么?

反倒是在收钱的时候,我会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比如:我小时候收到压岁钱的时候、我刚参加工作第一个月领工资的时候、我的股票价格涨了的时候。这种快乐是一种真实的快乐。

做人没必要那么虚伪,我的感觉告诉我,收钱的时候比掏钱的时候要快乐很多。

但是,在有余力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地帮助别人,确实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把他当成投资,仅仅是出于同情或者是怜悯。

如果你真的想获得回报,那就投资自己。不论是健康、智慧还是财富,为了回报,你可以花钱去健身、医疗、学习、投资股票、房产等等。

还有就是,捐献在无关的人身上,还不如先投资在自己的家人身上。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谈何爱社会、爱国家、爱人民。

我们无法证明来生,也无法证伪来生,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真实的、高尚的人。

                                         王小明

                                         20247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