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武术·4

(2024-02-23 09:21:42)
标签:

体育

文化

分类: 杂谈

大家好!

今天继续聊武术。

今天的话题和一个武术界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他的名字叫做——李小龙。

李小龙,是公认的武术家,电影明星。但是,李小龙实际上没有参加过多少擂台比赛;民间的比武可能有打过不少。他之所以被认为是个武术大师,因为,一方面他开馆授徒,开宗立派,创建了截拳道;另一方面,他有自己的武术理论,写过不少武学的书籍。

我曾经在一个台湾的电视节目里面,看见李连杰是这样评价李小龙的。

李连杰:“李小龙的腿法有点像跆拳道或者空手道的腿法;李小龙的拳法主要像咏春拳的拳法;李小龙的步法有点像拳王阿里的步法;他的双节棍是菲律宾的两节棍,而不是中国的传统兵器”。

从李连杰的分析来看,李小龙学过不只一门武功。电影里面演的,李小龙的师父是叶问。叶问教授的是咏春拳。咏春拳很少用腿法,尤其不起高腿,所以它应该归类为南派拳法;但是,李小龙很擅长腿法,经常使用腿法,而且喜欢起高腿,所以,他肯定不只学过一种拳法;他的“蝴蝶步”可能是自创,也可能是观察和模仿阿里的步法的结果。

李小龙在他自己的书籍里面提出:在格斗的时候,拳头不要握太紧,等到拳头即将击打到对方身体时,在瞬间握紧,这样会爆发出“寸劲”。他的这个拳法技巧的理论应该是来自咏春的寸拳。

寸拳:就是一种由掌转变为拳,并且在最适当的距离发力的拳法。

练得好,确实有一定的威力。我在网上看见有人用寸拳,可以在瞬间击碎用绳子悬挂着的三块砖头。这是一种难度很大的技巧。因为砖头是悬空的。但是,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理论和拳法,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格斗的时候要握紧双拳,才是最有效的。我个人支持握紧双拳,因为这样拳头不容易受伤,简单,容易操作。

在抗击打方面。

李小龙非常重视腹部的训练。他认为,很多拳手全身的力量都练,就是不练腹部,这是不对的,加强对腹肌的训练,可以提升腹部的抗击打能力。

并且,李小龙还提出了,应该加强对脖子的训练,几乎大多数的拳手都不会去训练脖子的肌肉,因为脖子无法用来攻击对手。李小龙自己不断的训练脖子的肌肉,所以我们会看见李小龙的脖子非常的粗壮。就算哪次,他的脖子被人用脚踢到,或者用掌或拳击打到,也不容易受伤。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群美国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拳。他们提出了一个理论,说是李小龙提出的。认为:要想阻止对方向前移动,最好的办法是踢他的前腿膝盖。因为对方向我们挺进的时候,他的前腿膝盖是离我们最近的。

我回忆了一段时间,感觉李小龙好像没有这个理论。我怀疑,这是李小龙的哪个徒子徒孙,利用李小龙的名义提出的理论,而不是李小龙自己提出的。

这个理论有很严重的问题。一种用于搏击或者格斗的理论出问题,是会出人命的。

人的膝盖,面积很小,但是很灵活,移动范围很大,在打斗的过程中你很难踢中,况且,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先出左腿还是先出右腿。无从判断,到处乱踢,一击不中,反倒给对手留下攻击的空档。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你想阻止对方靠近,就用正蹬腿,或者侧踹腿,踢他的大腿根部,或者踢他的小腹。大腿根和小腹,面积大,移动小,容易击中,一旦击中,对方就要往后退缩。就会给我们带来进攻的机会。

很多人认为:既然防止对方腿法的办法是踢他的大腿根,那么阻止对方的拳法的办法就是击打对方的肩膀?

答案是:“不”。

击打对方的肩膀形不成有效杀伤,击打他的肩膀还不如击打对方的下颚,一旦击中,比赛基本结束。

如果对方的拳法很犀利,你又觉得体力不支,这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后撤步。遇摆拳,就俯身;遇勾拳,就后仰。这样的反应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得来。

还有一种防守对方拳法的办法。在搏斗的时候,把双手握拳,摆在下颚附近,下巴收紧。你不需要去拦截对方的拳法,因为你无从判断他的攻击路线。你只要大概的判断他是向上攻击还是向下攻击,如果向上,无非是打头,你把手臂略微上抬;如果向下,无非就是打腹部,你把手臂略微向下,就能护住自己的腹部。也就是说:你只要防护好自己的要害部,就好,不要去猜他的进攻路线,进攻的路线多种多样。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

                                         王小明

                                         2024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武术·3
后一篇:关于武术·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