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术·3
(2024-02-22 09:12:47)
标签:
体育文化 |
分类: 杂谈 |
大家好!
今天继续聊武术。
我在上篇文章里面对“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观点提出了疑义。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
其实,除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观点,我也怀疑过另外一个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说法:“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们在很多动作片或者是武侠片里面,都经常听到这句话。
这句话对吗?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完全正确。
速度快,这很重要。但是,一只速度再快的猫,也肯定打不过一只强壮的老虎。凭着猫的瘦弱体型,就算它在老虎身上挠十下,也顶不上老虎在猫身上拍一巴掌。
快,很重要。但不能只有快。
武功的三要素:
1. 力量。
2. 速度。
3. 技巧。
缺一不可。这是武学的常识。
有技巧,而没有力量和速度,不可能成为高手;只有力量和速度,没有技巧,也无法成为顶尖高手。所以,中国有句俗话:“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没有下过苦功,没有功力(力量和速度),所有的招式都只是花架子。
力量,可以分为:
体力(绝对力量),
爆发力,
耐力,
力气最大的是举重运动员,但是举重运动员并不是最能打的;肌肉最强壮的是健美运动员,但是健美运动员也不是最能打的。搏击运动员,往往不是肌肉最大的人,因为他们用的是爆发力。
在健身房了训练的人,大体分为三种:
1. 减肥,
2. 健美,
3. 练力量。
减肥的人做推举杠铃之类的运动,最好选择自己能够一次推举20-30次的重量,做4-5组;健美的人最好选择自己能够推动8-10次的重量,做4-5组;练爆发力的,选择自己能够推动2-3次的重量,用最大的力气和速度完成动作,4-5组。
不同的训练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搏击运动员的肌肉不是最大的,但是他们打到对手身上的力量是最大的。
耐力,是看你能连续运动多长时间的一种力量,通常要通过长时间的跑步或者跳绳的方式来训练。一个运动员他能连着打3回合的比赛,还是能连着打13回合的比赛,这就要看耐力。假如运动员没有耐力,他会开场的时候打的很凶,但是越到后面越疲惫,这就成了“虎头蛇尾”了。
还有一种耐力,是忍耐力,也是抗击打能力,通常身体越是壮实的抗击打能力越强。但是,也不是绝对。比如,中国的“铁布衫”就是最强的抗击打功夫。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武僧一龙,就练过。他能把双拳放下,让对手随便击打他的身体包括头部,之后还能对对手进行反击,这就是很强的抗击打能力。但是在赛场上被对手打是会丢失分数,所以绝大部分的中国观众都反对他的这种打法。
关于速度,包括:
击打速度(出拳和出腿的速度),
反应的速度,
闪躲和移动的速度。
正是因为需要出拳和出腿的速度要快,所以要练爆发力,而不是把身体练成像健美运动员一样。其实,肌肉太大,速度反倒变慢。
而反应的速度需要千万次的练习。比如:有人擅长勾踢,对方一起脚,他就勾他的另一只脚(不论左脚还是右脚),这需要判断他什么时候起脚,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将对方勾倒,这种反应速度需要对某个动作反复的练习,千万次的练习,使他形成肌肉记忆,不需要通过大脑也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躲闪和移动也一样,但是要配合步法,反复训练。
个人觉得拳王阿里的步法和躲闪功夫是拳击界最好的,没有之一。他有如此完美的步法和躲闪,肯定是下足了了功夫进行训练的结果。所以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关于技巧,各门各派,各种武术,都有自己的独门技巧。比如:泰拳,擅长膝法和肘法,而散打在对手靠近是注重摔法。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的:“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踢人”,“拳打三分,脚踢七分”,就是北派武功的技法。又比如中国散打,讲:“远踢、近打、靠身摔”就是一种科学和合理的搏击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