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四谛说”

(2024-02-02 09:55:43)
标签:

文化

佛学

分类: 杂谈

大家好!

今天的话题还是与佛教有关,题目是——“四谛说”。

我本来以为与佛教有关的话题讨论的差不多了,但是今天有人跟我提起了,佛教的“四谛说”,要求我阐述相关的观点。

“四谛说”,是佛教的一种理论。四谛,包括:苦谛、集谛(说谛)、灭谛、道谛。

苦谛:认识人生的苦。

集谛:言说人生的苦。

灭谛:消灭人生的苦。

道谛:总结消灭苦的规律和方法。

佛教理论很多,但并不都来自佛祖。但是,关于苦的观念,绝对与佛祖有关。

佛祖,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现今的尼泊尔境内一小国)的王子。并不像经书里说的那样,生生世世都是统帅八万六千国的国王。又称为:释迦牟尼佛。佛: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也就是说,他即时一个圣人,也是一个智者。圣人、智者,往往都是喜爱思考的人,所以,他也可以算是一个思想家;或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的认识的人。

私家牟尼出家之前,在城中游走,发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处处皆苦,所以,决定要出家修行,寻找终极的解脱之道。于是,佛诞生了。

所以,我相信,“四谛说”来源于,佛祖对人生处处皆苦的认识。

我过去看见有位高僧大德,在一本书里说:他对人生的认识就是,苦、空、无常。

我们先说“无常”。所谓的无常:就是人生无常态。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红楼梦》。贾府,何其荣华富贵,结局呢?如镜中花、水中月,一场红楼美梦,衰败不堪。

现实中有案例吗?

也有。

比如说:恒大的许家印,曾经是中国的首富。结果呢?说破产就破产了。欠下巨额债务,锒铛入狱。

所以,无常,也是一种苦。

还比如:与心爱的人离别、与仇恨的人相遇、梦寐以求的东西始终得不到。

这些也都是苦。

既然人生是苦,所以,佛教要研究和总结,苦的原因,以及解脱苦的方法。

而观空,或者悟空,是最终解脱苦的办法。

人生一世,两手空空的来,两手空空的走。不管你的人生是荣华富贵还是贫穷困顿,结局都是一场空。看淡名利得失,就是解脱烦恼的一种方法。

“四谛说”就是专门研究苦的理论。

交代完了正题,我要略微发表一点不完全一致的观点。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理论,叫:“阴阳”。事物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反。所以,我的观点是,人生,有苦也有乐。并不是都那么悲观。虽然,我个人也觉得人生充满各种苦恼。

比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

又比如:乔迁之喜、团员之日、寿诞之时。

又比如:突发横财、金屋藏娇。

又比如:功成名就、声名鹊起、名扬四海。

你看,人生是不是也有很多乐事呢?

所以说:生、老、病、死,处处皆苦,太悲观了。

其实,老、病、死,是苦,我同意。但是,生,个人认为,没有什么痛苦而言。新生命的诞生,是充满着幸福和喜悦的。孩子,第一次接触这个世界,接触到父母;父母第一次见到孩子,迎接他的诞生,往往会感动得喜极而泣。所以,生不应该是痛苦,而是幸福。所有的生命都是趋生壁死。

有一种说法,认为:只有超越了因果轮回,才是最终解脱痛苦的途径。但是,个人不同意这个理论。因为,佛祖认为:因果轮回,是运行在宇宙中的一种规律,它是一种法则,没有人能够脱离因果轮回,包括佛祖自己。也就是说,即使是佛祖自己,要是做错了事情,也无法逃脱因果报应。

这个体现了佛的智慧。

佛祖认为,佛教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正法时期。

2. 像法时期。

3. 末法时期。

正法时期成就戒律,像法时期成就禅定,末法时期成就净土。

我个人的理解:正法时期,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只讲理论,不搞个人崇拜;像法时期,出现佛的塑像像并且,对佛进行崇拜行为;末法时期,是指佛教走向成熟、鼎盛、衰亡的时期。

有人认为: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不管多少年。这也体现了佛的智慧。个人认为:在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产生、发展、壮大、衰老到消亡的过程。包括人的生命、国家的运势、以及地球、太阳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都是如此,当然也包括佛教。

这个说法,是不是也让很多佛教徒感到苦恼呢?

看开了就好。

                                 王小明

                                  2024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唯物主义
后一篇:关于“六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