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严明才能政令畅通
(2023-03-14 15:37:18)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政治 |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执法严明才能政令畅通。
在先秦时期,有许多思想流派。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政治观念。比如:儒家认为应该以德治国;道家认为应该无为而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法家提倡依法治国。
现代社会,所有的国家都是依法治国。这是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无可辩驳的规律和经验。
法家不仅提倡依法治国,而且认为要赏罚分明。
当然,古代的法律和现代的法律并不完全相同。他考虑的更多的是统治者的利益。而现代的法律,是公平的保障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的权益。
在秦汉时期,尤其是秦朝,法律尤为严苛。他们设计了“五户连坐”的制度。也即:一人犯罪,五户人家连着坐牢。这确实有效的约束了社会上的许多不法乱象。但这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秦汉时期,刑法分为:徒刑、肉刑、死刑,三种。
徒刑:就是坐牢狱或者服劳役。
肉刑:分为,黥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子)、刖刑(剁脚)和宫刑(割除生殖器)。
死刑:剥夺犯罪人的生命。
由于,肉刑过于残酷,在汉文帝时期,废除了肉刑中的黥刑、劓刑和刖刑。宫刑无法废除,因为皇帝的后宫,要用到大量的太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律也变得越来越合理,越来越人性化。
在法家思想之前 ,社会持有一种观念:“刑不上三公,礼不下庶人”。但是,韩非子认为应该:“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善罚分明。只有执法严明,才能政令畅通;只有政令畅通,君主才能保持威严,国家和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商鞅刚到秦国变法的时候,很多人,无视商鞅制定的律法,包括秦孝公的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太子公然犯法,商鞅只好在太子的老师脸上刺字;太子再次犯法,商鞅把太子的老师的鼻子割了下来。加上秦孝公的支持,太子停止了这种任性的行为。
为了让国家的法律有效的运行,商鞅曾经在一天之内,斩首700多犯死罪的死刑犯。整个渭水河都被血染红了。由于依法治国,执法严明,秦国很快就成为了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并且,最后灭六国,统一天下。
孙子,本是齐国人,避祸,躲到吴国。伍子胥把孙子推荐给吴王。吴王为了试探孙子的能力,给了孙子180名宫女,让孙子演练兵法。孙子让宫女分为两队,由两个吴王最宠爱的嫔妃带队。孙子说:“我说:‘前’,你们就平视前方;我说:‘左’,你们就左转;我说:‘右’,你们就右转;我说:‘后’,你们就向后转;击鼓就前行,敲锣就后退”。结果宫女们根本不听孙子指挥,嘻嘻哈哈乱作一团。孙子耐着性子说:“士兵不了解军纪是当将军的没交代清楚,这是将军的责任”。于是孙子重新把纪律讲了一遍,并且设下刀斧刑具。再次下令:“向右”。并且击鼓。所有的宫女还是嘻嘻哈哈。孙子非常地生气,把带队的两个吴王最宠爱的嫔妃给斩首了所有的宫女都感到畏惧,于是,孙子让他们往左,她们就往左,让她们往右,她们就往右。然后孙子对吴王说:“现在这支队伍,你让他们赴汤蹈火她们都会去了”。
依法治国,国家和社会才能井然有序。执法严明,才能政令畅通;政令畅通,君主和将帅才能够保持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