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论和实践
(2022-12-19 18:40:37)
标签:
文化历史 |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理论与实践。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理论指导实践”。一个人,他的思想决定他的理论,他的理论肯定指导他的实践。所以,有人以为,先有的理论后有的实践。我的看法是——不一定。
比如:我们盖房子,肯定是在不断地建筑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又比如:烹饪,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也有他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肯定是,在不断地烹饪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可能在世界上还没有房子之前,就有人先总结盖房子的经验;也不可能在人类还不会烹饪之前,就有人总结烹饪的经验。又比如:打篮球,肯定是先有了篮球这个游戏,或者说先有了这个比赛,然后才有人去总结,这个比赛的技战术。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是可以知道实践。
这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擅长理论,一种擅长实践。比如:建筑师、设计师,掌握着建筑和设计的理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图纸上,但是你如果让他到工地去实践,他不一定能做好工地里的工作。工地里施工的工人也一样,在工地里他很会盖房子,但是,你让他设计图纸,那他就会一筹莫展。又比如:篮球的教练员,他掌握很多篮球方面的理论,什么叫“三步上篮”?什么叫“后仰投篮”?什么叫战术配合?他掌握着很多很多关于篮球的理论,但是,你让他亲自上场,他打得不一定有运动员好。我不相信,乔当的教练打球会比乔丹好,也不相信科比的教练打球能胜过科比。但是,教练的理论在指导他们的实际运作。
诸葛亮有个学生,叫马谡。理论超强,但是实践超弱。每每在诸葛亮面前侃侃而谈。诸葛亮出征打孟获的时候,问他有什么意见?马谡的回答非常之漂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接受了马谡的建议,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七擒孟获”。但是,让马谡亲自上阵打仗,马谡一打就输。这就是擅长理论和擅长实践的区别。
治国也一样,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做实践的不一定做得好理论。做理论的不一定做得好实践。中国历朝历代,这么多位皇帝,他们在掌管着一整个国家命运,但是,能总结治国理论的,应该不多。不管是做得好的,还是做得不好的,他们可以算是治国的实践派。而那些提出治国理论的,反而不是什么国之重臣。比如:墨子,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论,但是,他其实只是一个木匠。每天忙着修车、造车,忙得连腿毛都磨光了。庄子,靠编草鞋为生,穷得没米下锅,还得找人借,人家还不借给他。老子,是个图书馆的管理员,也没有治国方面的实践经验。荀子,当过“祭酒”和“兰陵令”,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县长。一个县长,能写出整套治国的理论。韩非,在韩国根本受重视,也没有治国的经验,秦王把他抢到手之后,也只让他当客卿,相当于现在的顾问,没事的时候,站在秦王身边,秦王有问题问他的时候,他负责回答就好。
以上这些,都是不在其位,但是,却有很强理论能力的思想家。相反,真正在其位的,不一定有理论。
很多人应该都读过《管子》,这是齐国名相管仲的著作。但是,有人认为:管仲治理齐国日理万机,根本不是,有时间著书立说的人;并且,《管子》书中,前后语风不一,根本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书。也就是说:《管子》是有人而且不只一个人,借管子的名字写的文章。一个实践能力超强的名相,却没有属于他自己治国理论。其实,不只管仲,中国历朝历代,那么多皇帝,能总结治国理论的又有几个?
还有一个外国人,也很有名,叫作——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他也是一个理论家。写过著名的《战争论》,但是据说在为数不多的一次战争中他被法军打败,还成了法军的俘虏。
所以,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有人擅长理论,有人擅长实践。真正选拔治国的人才,个人认为,还是韩非的那句话比较靠谱:“宰相比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大官从小官中选拔,小官从基层选拔;层层选拔,层层考核。这样上来的官员,实干能力很强,让人放心。但是,这样的实践本身就是以韩非的理论作为指导。这就形成了悖论。到底是理论重要还是实践经验更重要?个人的看法是,都重要,可以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
教练员指导运动员,但是,运动员却拥有超出教练员的能力。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