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鬼谷子·7
(2022-09-02 23:31:01)
标签:
历史文化 |
大家好!
今天继续讨论与鬼谷子相关的话题。
我曾经在网上查询过,有人认为:《鬼谷子》总共14篇。有人认为:《鬼谷子》总共16篇。那天,我到图书馆找不到《鬼谷子》,就在网上买了一本。这本书,总共15篇。
根据编者的介绍,他认为:《鬼谷子》前4篇讨论的是——权谋策略;中间8篇讨论的是——言辩游说;后3篇讨论的是——修身养性。我个人不是很认同这种观点。比如: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中经》,就是《鬼谷子》的最后一篇。我不觉得他有在讨论“修身养性”。
《鬼谷子》的《中经》篇,提出了7种“术”,分别是:
1.
2.
3.
4.
5.
6.
7.
这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也就是:见形为容,相体为貌,和闻声知音,是“观人术”。就是说:通过观察对方的外形、体貌,和声音,来判断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第四条到第七条,也就是:缀去、却语、摄心、守义,都可以算是“摄心术”。通过言语,走进对方的内心,达到从精神上、思想上、感情上,控制对方的目的,使对方为我所用。而第三条:解仇斗郄,则是一种驾驭术。通过挑拨离间,“坐山观虎斗”,实现“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目的。这就是一种权谋、计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阴谋。而不是什么修身养性。当然,这里的“阴谋”并不是贬低的意思。
韩非子曾经说过:“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这个“术”就是权谋、计谋、阴谋的意思。法律应该公开宣布,不能藏着掖着。应该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是,计谋要悄悄地运用,不知不觉地产生作用。所以他是不能见光的,属于“台面底下”的东西,所以,也可以叫“阴谋”。
解仇斗郄的原文摘抄如下:
解仇斗郄,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也;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攻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者是也。郄无强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它大概的意思是说:
解仇,要解那些实力比我们弱小的双方,消除他们的矛盾,平息他们的争斗。斗郄,则是,想办法使实力比我们强大的双方产生矛盾和争斗。只要争斗,就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我们,夸奖、赞美胜利的一方,吹捧他,使他忘乎所以,不知道适可而止。对于失败的一方,我们同情他,替他感到哀伤,替他感到委屈,替他感到耻辱。这样失败的一方就会不遗余力地想壮大自己,继续与对方争斗。这样我们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从中得利。从而控制他们。
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鬼谷子》的《中经》谈的不是修身养性,谈的是“术”,是权谋、计谋、阴谋。
说:
公元202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为了继承权发生了内斗。曹操本来打算攻打袁氏。但是曹操一打袁氏,袁谭、袁熙、袁尚,马上就团结到一起,一致对外,对抗曹操。曹操发现了之后,就停止了对袁氏的攻打。结果,袁家三兄弟,为了夺权,自己就打了起来。曹操趁着袁家三兄弟内斗,占领了他们不少地盘。袁谭死后,袁熙、袁尚,投靠辽东的公孙康。袁绍以前也是要打公孙康的。迫于压力,公孙康准备与袁熙、袁尚一起对抗曹操。曹操知道以后,决定不打公孙康,这样就可以看着他们自相残杀。结果,公孙康知道,曹操不打自己,马上把袁熙、袁尚的脑袋砍下来,送给了曹操。
有时候,不打,也是一种打。借着敌人的矛盾,自己和自己打。这就是鬼谷子说的“解仇斗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