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鬼谷子·2
(2022-07-24 01:09:33)
标签:
历史文化 |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先秦时期,也就是,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非常有名的思想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纵横家、名家、农家、阴阳家。我们今天讨论的鬼谷子就是纵横家的鼻祖。
在春秋时期,天下最多的时候分为108个国家。在战国的时候,天下最多分为103个国家。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纵横家,也就是外交家,有很多表现的机会和发挥的空间。到秦朝之后,中国变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纵横家也就失去了表现和发挥的空间和机会,所以纵横家后世的影响力,不及儒、墨、道、法等思想流派。
周人推翻了商朝之后,周朝建立初期,周人为了巩固政权,发明了:封建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用这四种制度来治理天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天下大乱,诸侯交相攻伐。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来为天下,为国家,“开药方”。比如:孔子认为天下的病是“缺爱”,所以开出来的“药方”是“仁爱”——有等级的爱。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墨子则认为:天下之所以乱,就是等级差异造成的。大的欺负小的,富有的欺负贫穷的,权力大的欺负权力小的。所以,墨子提倡“兼爱”——没有等级的爱。老子则认为:天下之所以乱,是因为统治者做了太多不需要和不应该做的,所以他提倡“无为”。韩非则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恶的,什么“仁爱”什么“兼爱”都靠不住,所以他提出用“法制”。那么鬼谷子有提出他的“药方”吗?没有。就像兵家,他不提怎么治国、平天下,他只提军事上的哲学和理论。纵横家也一样,他们也不提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平定天下。他只提出与外交有关的哲学和理论。纵横家和儒、墨、道、法提出的理论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理论。
先秦诸子的著作大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比如:《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鬼谷子也一样,他的著作叫《鬼谷子》。
在网上查了一下,有人说:《鬼谷子》总共14篇。有人说:《鬼谷子》总共16篇。我最近买了一本《鬼谷子》,这本书里是15篇。这15篇分别是:《捭阖》、《反应》、《内揵》、《抵巇》,和《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以及《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其中前四篇,着重讲权谋策略,中间八篇讲言辩游说,后三篇讲修身养性。
一个人怎么说话真的这么重要吗?有时候确实很重要。《捭阖》里的“捭”就是开启,“阖”就是关闭。一个人说话,该“捭”的时候要尽量的表现自己;该“阖”的时候要收敛锋芒。
说:
有一个公司的陈工程师,是做it行业的,负责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有一次,公司遇到了技术上的瓶颈,无法解决。陈工程师,读过一篇外国的论文,想到了解决办法。他打算在月底开大会的时候,在会上提出来。于是,他在还没开会之前,就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同事。结果,还没到月底,公司领导就提出了解决方案,还表扬了陈工程师的同事,还给他升了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说话的时候要说话,不该说话的时候要闭紧嘴巴,否则会让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这就是“捭阖”的原理。
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