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的灭亡
(2022-05-26 00:37:21)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历史 |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燕国的灭亡。
一、关于燕国的灭亡。
秦国灭了赵国之后,势如破竹,兵临燕国城下。这时候,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做过人质,受到过秦王的冷遇。无论是国仇和私恨,他都要阻止秦国的进攻。但是,燕国打不过秦国,于是太子丹就策划了一场刺杀行动,也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这场刺杀行动最后失败。秦王大怒,派大军攻打燕国,第二年,燕国灭亡。
二、荆轲刺秦。
太子丹准备策划刺杀秦王。有一个叫田光的人,向他推荐荆轲。荆轲有两个特点:
1.
2.
田光找到荆轲之后,说:“太子丹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找你。”为了不泄露机密,田光交代完荆轲之后就自杀了。荆轲也因此知道这是非常机密和重要的事情。
荆轲见到太子丹之后,太子丹说明了自己的意图。荆轲想了很久说了两点:
1.
2.
太子丹听了荆轲的话之后“顿首固请”,就是不断地给荆轲扣头,请求荆轲。最后荆轲同意了去执行这次任务。
想要刺杀秦王,需要两样东西:
1.
2.
秦王灭了樊於期的宗族并且悬赏“金千金,邑万户”要樊於期的人头。荆轲说服了樊於期,让樊於期献出自己的人头,这样荆轲就可以去刺杀秦王为樊於期报仇。
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太子丹还给荆轲准备了一把“徐夫人匕首”,这把匕首在制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毒药中淬炼过,是一把带毒的匕首。并且还给荆轲配了一个助手,叫秦舞阳。秦舞阳胆子很大,13岁就杀过人。
在荆轲出发的那一天,他的很多朋友都来为他送行。大家都穿着白衣服、白鞋带着白帽子。高渐离为荆轲击筑,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到低沉的时候大家跟着落泪,唱到高亢的时候,大家的头发都竖了起来,顶住帽子。
到了秦王宫,秦舞阳感到非常的害怕,连脸色都变了。秦国的大臣都感到很惊诧,不让秦舞阳上殿。荆轲一个人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
地图在秦王面前缓缓地展开,到地图完全展开之后,露出来一把匕首。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住匕首,准备刺杀秦王。秦王大吃一惊,挣断了衣袖,躲过了荆轲的刺杀。满朝官员都没有带武器。只有秦王配了一把剑。但是这把剑是用来做装饰的,太长,秦王一时拔不出来。只能绕着柱子跑。大臣们就对秦王喊道:“王负剑,王负剑。”就是把剑负到背后这样就可以拔剑出来。有一个御医手里拿着一包药,就把药扔向荆轲,荆轲躲过御医扔来的药。秦王借着这个时机把剑拔了出来。并且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将手里的匕首扔向秦王。没扔中,扔在了柱子上。最后荆轲被秦王杀死。这场刺杀行动宣告失败。
三、燕国灭亡的原因。
有人认为:刺秦是一场祸事,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但是也有专家认为:燕国的灭亡另有原因。
燕国之所以灭亡,原因有三点:
1.
2.
3.
这三条是燕国的灭亡的原因吗?或者说是燕国灭亡的终极原因吗?我们还是可以讨论讨论。
1.
在燕王哙时期。有一个相国,叫——子之。子之很有野心,想当王。于是他做了两手工作。一方面,买通齐国的使者。燕王哙问使者:“齐王怎么样?”使者说:“齐王不能称霸。”燕王哙问:“为什么?”使者说:“齐王不重视自己的大臣。”于是,燕王哙就更加重视子之。另一方面,让燕王的亲信去忽悠燕王:“尧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敢接受,结果尧得了个禅让的美名。不如你也禅让给子之,你也可以得到一个美名。”结果燕王哙真的禅让给子之。子之又让人和燕王哙说:“你虽然禅让给了子之,但是大臣们都是太子的人,不如你把任命官员的权力也交给子之。”于是燕王哙为了美名,又把大大小小的印章,三百石以上的官员任命全部教给子之。
太子和将军们准备造反。齐缗王看见机会来了,于是就对太子说:“我可以支持你。”仗打了几个月,燕国死了几万人。齐国“五旬举燕”,用了50天占领燕国全境。刚开始老百姓是支持齐国,或者说不反对齐国但是齐国做了三件事情不得人心。
1.
2.
3.
于是老百姓开始反抗齐国。齐国在燕国呆了两年撤出。燕国立了新的国君“燕昭王”。
以上讲的是“禅让乱国”。但是,我个人认为:“禅让乱国”只能算是燕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个乱象。而不是,燕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因为,“禅让乱国”之后,燕国并没有灭亡,或者说,燕国又复活了。对后来的燕国也没有发生重大的影响。
2.
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时期,因为秦国的强大,所以秦昭襄王想自己称帝。引发了诸侯的不满,于是就发生了五国攻秦。秦国退守,不敢出函谷关。在五国攻秦的时候,齐国顺手灭了宋国,齐国因为独吞宋国,也引发了诸侯的不满于是秦、韩、赵、魏、燕,五国又去攻打燕国。其它的国家,都是割齐国一块地就走了,只有燕国,穷追不舍,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只剩下一个叫“莒”和“墨”的地方。燕国占领齐国5年。最后齐国靠田单的“火牛阵”打败了燕国。
在五国攻齐之前,秦国要想攻打韩、赵、魏国,齐国是要增援“三晋”的。齐国增援韩、赵、魏,就会使秦国的仗不好打。五国攻齐之后,秦国攻打韩、赵、魏,齐国就不管这个事情了。韩、赵、魏不失,秦国也就不会来打燕国。所以,有人认为:燕国灭齐实际上是削弱自己。认为燕国没有战略眼光。个人认为:要说没有战略眼光,那也是韩、赵、魏没有战略眼光。因为,齐国增援的是韩、赵、魏。灭了齐国首先是在削弱韩、赵、魏而不是燕。况且,燕国占领齐国五年,如果他真的有能力,可以吞并并且长期统治齐国,那只会是燕国更加强大。燕国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不够强大。
3.
长平之战以后,燕国乘势攻打赵国。使得赵国连续在公元前250年、249年、248年三年攻打燕国。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45万人,需要休养生息,连着又和燕国打仗,损耗国力,结果,赵国被秦国一灭,燕国就要面对秦国的兵临城下。赵国本来是燕国的一个屏障,只要赵国不灭,秦国就不会攻打燕国,所以说,“疲赵自弱”。那么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国攻打赵国就是“远交近攻”,是正确的决断,燕国攻打赵国就是“疲赵自弱”呢?同样的一件事情,秦国就是正确的,燕国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国力大小的问题。如果燕国能够占领和吞并齐国与赵国,使自己进一步的壮大,也就不会被秦国所灭。
所以说: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不能寄希望于别国不来攻打自己,而只能寄希望于自身的强大。
战争的胜负不是某一单一条件决定的,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战争能否胜利的几个条件:
1.
2.
3.
4.
5.
如果你的国家在上述5个条件中远超敌国,那么你在战争中就很大概率能够获胜。如果你在上述5个条件中远远落后于敌国,那么你很可能要输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