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国的灭亡

(2022-05-21 16:07:44)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历史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魏国的灭亡。

魏国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梁国。因为秦国的步步紧逼,魏国迁都大梁,所以又称魏国为梁国。《庄子》里面经常提到的梁惠王,实际上就是魏惠王,梁国实际上就是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国派大将王贲(名将王翦的儿子)攻打魏国。王贲势如破竹,一路打到魏国的都城——大梁。由于大梁城防坚固,粮草充足,所以,一时攻不下来。王贲发现,大梁的地势低洼,不远处就是黄河。于是,挖了一条渠,引黄河水,水淹大梁。大梁的城墙都是用夯土建造的,在被河水淹了三个月之后,全部坍塌。秦军乘势长驱直入,攻破大梁,魏王假请降,魏国正式灭亡。

魏国在战国前期是非常强大的国家,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呢?根据专家的总结,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大量流失。

在战国时期,人才的分布不是很均匀。比如,韩国主要出思想家:申不害、韩非。赵国出名将:廉颇、李牧、赵奢等。魏国本来有很多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最后魏国都不能用,从而流失到了其它的国家。比如:吴起、商鞅、孙膑、范雎和信陵君魏无忌。流失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两条:

1.      国君的昏庸。

2.      奸臣作乱。

吴起,是战国时期非常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经帮助魏国打了72场战役,无一败绩,将魏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并且,这个人爱兵如子。又一次,吴起看见一个士兵身上长了脓疮,就用自己的嘴为士兵把脓吸出来。他与士兵的关系非常的好,深受士兵的爱戴。王错,忌惮吴起的才能。于是他的仆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先到魏王面前去建议魏王将小公主嫁给吴起,如果吴起愿意取小公主,说明他想长期效力魏国。如果他拒绝取小公主,那就说明他并不想长期为魏国效力。之后你再让长公主(王错的妻子)表现的非常蛮狠无理的样子给吴起看,他就一定会拒绝这门亲事,魏王就不再信任他了。结果真的如那个仆人说的,吴起拒绝取一个蛮横无理、飞扬跋扈的公主为妻。于是,魏王开始猜忌吴起,吴起就离开了魏国到楚国效力。这种属于奸臣作乱。

商鞅变法,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在到秦国之前,其实是在魏国的国相公叔痤手下效力。公叔痤认为商鞅是一个奇才。在他临死之前劝魏王:要么重用他,要么杀了他,决不能让他出国为别国效力,但是,魏王既不中用也不杀商鞅。结果商鞅投奔秦国,为秦国变法,使秦国迅速壮大成天下第一强国。这大概可以算国君的昏庸吧。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庞涓认为自己的学业比不过孙膑,怕孙膑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于是将孙膑双腿的髌骨去掉,使他成为一个残疾人。孙膑在齐国的使者帮助下逃到了齐国,为齐王效力。帮田忌赢得了赛马。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田忌赛马”。并且策划了非常有名的“围魏救赵”也即是“桂陵之战”。通过包围魏国的都城大梁来解开魏国攻打赵国的危机。最后在“马陵之战”打败了庞涓。

在“马陵之战”的时候,孙膑让人第一天做十万人用的灶,第二天只做五万个灶,第三天只做三万个灶。庞涓通过灶的数量认为齐国兵员大量流失。所以就脱离大部队,一路急追,到了一颗大树下,树上写了一行字,他看不清,就叫人点燃火把。结果,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齐国的军队看见树下点燃火把(这是孙膑和他们约好的信号),于是万箭齐发。庞涓知道自己中计,必败无疑,于是自杀。这就是“马陵之战”。庞涓的一段操作,使孙膑流失到齐国。这大概也可以算是,奸臣作乱吧。

范雎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也确实成了秦国的,向外扩张的总体大战略。范雎原本也在魏国服务。有一次和他的领导出使齐国。结果齐国的人对范雎非常地重视,却对他的领导很冷淡。回国以后他的领导就诬告范雎通敌叛国。害的范雎被一顿鞭笞差点死去。范雎装死,逃到了秦国。结果是秦国进一步壮大。这又是一个奸臣作乱的例子。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里面最有才华的一个。但是在“窃符救赵”以后,他知道自己犯了法,怕他哥哥容不下他。于是就逃到了赵国。在赵国一呆就是十年。秦国趁着魏无忌不在,就不断地攻打魏国。魏王,想起信陵君,于是派人去请他回国。信陵君,下令:不许手下的人为魏国的使者通报。手下有人劝他:“你之所以在赵国受到敬重,是因为有魏国。等秦国攻打下魏国,毁了魏国的宗庙,你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于是信陵觉得有道理,马上回到了魏国。并且向五国求援。五国看见信陵君回国都愿意出兵。信陵君发动了“五国攻秦”打败秦国,使秦国退缩到函谷关内,不敢出关。秦国花万金到魏国使用离间计。说:信陵君想自己称王。并且派了一对人马,敲锣打鼓的到魏国祝贺魏无忌当上魏王。魏国的国君因此猜忌信陵君,撤销了他的兵权。信陵君郁郁寡欢、沉迷酒色,不久就死了。这大概可以算是国君昏庸的一种吧。

魏国本来有很多很出色的人才,或者说,有很多杰出的人才本来都是想为魏国服务的。但是,由于国君的昏庸和奸臣的作乱。最后都流失到别国去了。因此,有专家的观点认为:人才的流失是魏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人才之所以流失,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君的昏庸和奸臣的作乱。

秦国最后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原因就是,秦国自身的强大。因为强大,所以就向外扩张,因为扩张成功,所以进一步壮大。之后再扩张。之所以能做到强大再扩张。

1.是杰出人才的效力。

2.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像秦穆公时期的由余、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以及秦始皇时期的李斯。这些都是杰出的人才。在秦始皇时期,因为大量的六国人士到秦国谋求职务,这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于是有人向秦始皇提议驱逐六国的人员。但是李斯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3点意见:

1.      六国的客卿都是有功之臣。

2.      不用六国的人员是重物轻人。

3.      不用六国的人员等于是在帮助六国。

秦始皇看了之后觉得有道理,于是马上收回成命。这件事情,一方面体现了人才的效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君的正确决断。

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

                                                                                    王小明

                                                                                    20225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燕国的灭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