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名香港考生获北大清华复旦取录
(2025-08-26 19:30:19)【点新闻报道】受美国留学生政策和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今年有更多的考生希望留港或赴内地升学。福建中学、北角培侨中学、香岛中学和天水围香岛中学回覆《大公报》查询时表示,今年通过校长推荐计划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复旦大学取录的考生,分别有4人、2人、2人和1人。
钟情北京生活 醉心历史文化
来自北角培侨中学的港生陈日羲,已决定入读北大历史学系。他对近代史感兴趣,认为北京的历史资料保存完好,成为研习历史的不二之选。亦有学生认同内地高校学术实力,可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交流学习,为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土生土长的港生陈日羲,在「选科」选修历史那一刻,萌生去北京读书的念头。陈日羲强调历史很有意义,「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更好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亦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更好地理解现在的社会和局势。」他认为北京大学校风严谨,最终决定申请北大历史系。
「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用广东话即是想试下『chur啲』的教育风格,用普通话说就是这间学校『很硬核』。」加上,他想换一个读书环境,认为「内地不是太远不是太近,距离刚好。」
陈日羲对近代史感兴趣,中学时期跟随学校去北京,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大开眼界。北京的历史资料富足、全面,保存完好,没时间逐一看清。一周前,陈日羲借毕业旅行的机会再访北京,「我今次到景山公园游玩,想要眺望紫禁城,公园好大!可惜没有走完,之后去北京读书,有时间走更多地方」。
回忆申请校长推荐计划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就是准备不充分。
「去年11月份开始报名,需要填写很多材料,还要写一篇1500字的自述,我从来没有写过,因为我对历史停留在兴趣的那一步,要如何将这个兴趣变成一篇自述令我犯难。」幸好得到补习老师帮助,自述得以完成。申请工作早在中四就要开始准备,竞争激烈,「坦白讲压力好大,比完校内就比校外。」不过陈日羲一直给自己加油打气,「做最好的自己!当自己的付出有回报,有好深满足感」。
看见录取网页上面显示「恭喜」二字的时候,陈日羲脑子忽然空白了两秒,随即立刻雀跃尖叫,开心到下楼跑了几圈才让自己冷静下来。谈及未来将要前往北京求学,多少还是有点忐忑,陈日羲笑言,多亏中学时期有很多机会参加内地交流活动,对于内地生活常用的手机App已相当熟悉,相信衣食住行一定没问题。外出留学一定会思念家人,不过现在科技发展交通方便,相信亦不会被思乡之情困扰。
期盼与全国「学霸」交流
就读中三那年,施宏霖确定自己想从事科研,「做科研需要源源不断的好奇心、耐心、专注力和兴趣,这些我都有。」谈及到报考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的原因,施宏霖表示内地高考升学竞争异常激烈,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多数都是各省「状元」,学术实力强劲,相信入学就读将有更多机会与全国各地的「学霸」进行经验交流,对科研工作一定大有启发。
施宏霖坦言在中三中四的时候一度陷入迷茫,「环境突变!大家突然口口声声不离DSE,压力激增!」除此之外,学科难度增加亦令他困惑,「曾经擅长的学科在新学期考试『滑铁卢』,心情低落。」那年寒假,施宏霖痛定思痛,开始大量练习题目、提早预习,尝试自学中五的内容,从中摸索出一套学习方法。
「Be humble!我越挫越勇。」为自己未来升学做「多手准备」的他,亦想过在香港深造。
「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教育资源受到世界认可,我可以更快与国际接轨」。
谈到对大学生活的期望,他希望多参加社团,「中一中二『黑暴』,中三中四又疫情,所以感觉自己学生时期没有实感,希望大学可以弥补『消失的四年』的校园时光」。
疫情冲击
坚定读医想法
周乐儿小时候,奶奶中风,亲眼看见家人和疾病斗争,十分触动。疫情期间,医者救死扶伤,周乐儿感受到医生二字背后的责任感及使命,从而确定她读医的想法。北京大学是顶尖学府,是很多学子的「梦中情校」。周乐儿认为香港「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她可以做出很多不同尝试。
谈及大学生活,周乐儿希望可以结识更多不同的朋友,她认为学生时期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的事物,不要因为觉得自己「不擅长」而拒绝尝试,不然无法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读医助人有成就感 学成将回港执业
蔡雯滢分享,有一段时间电视上在播《觉醒年代》,她从这部剧认识到未名湖畔,了解蔡元培,心中埋下北京大学的种子。蔡雯滢认为学医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到更多人,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未来仍想要回香港就业,因为了解到大湾区发展创新科技,还有政策的支持,两地的交流发展密切,对大湾区的资源和未来十分有信心。」她说,最初她没有取得校长推荐,但是仍然顶住压力寻找自己独特的优势,在面试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她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有太多顾虑,人生的精彩就一个字『闯』。」
理论和实践结合 在专业领域发光
「中学的时候我分别报名清华和北大的夏令营,但是被北大拒绝了。现在能被北大录取,我喜出望外!」庄莹和记者分享,「我是通过同学的告知才知道自己被北大录取,打开查询网页的时候手都在抖,连密码都输入不进去。」北京大学的历史和人文风情深深吸引了她。
在学习过程中,庄莹越来越确定自己要选择工科,她认为香港中学的实践资源很丰富,不仅可以亲自做实验,还有机会参与行业讲座,看见台上的大人物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专业领域闪闪发光,她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
「我想深耕生物医疗工程,只要人活着就需要治病,香港的医疗器械工程有很大的发展,深造后,我想回香港。」庄莹认为,落子无悔,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从不美化自己没有走过的路。
投身大湾区发展 当两地传播桥梁
卢彦棋从小就热爱语言和文学,就读培侨中学时,加入学校「凌采社」,除了报道学校活动,亦会采访同学和老师,过程中得到很多乐趣,让她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五的时候,卢彦棋决定回内地读大学。了解到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是中国赓续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传媒学科的排名一直居内地首位,故以此为目标。卢彦棋未来想要在大湾区发展,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传播桥梁。
准备校长推荐计划之前,卢彦棋组织了一个支教活动,结识了黔西南山区的小朋友。一个晚上,她突然收到一个小朋友的电话,对方向她诉苦,表示自己孤单且迷茫。当时卢彦棋正在备考,她安慰对方的同时也安慰了自己,「享受过程是最重要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剩下的交给时间」。短短五分钟的通话,抚慰了那位迷茫的小朋友,以及当时的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激励卢彦棋勇敢走出去。
抓住内地求学机会 掌握国情有利发展
吴凯从小在新加坡求学,因为香港读中学可以选择商科,中四下学期便插班来香港。
「我是一个以兴趣为主导的人,我喜欢商科,家人从商,我从小耳濡目染。」吴凯希望回内地发展,认为上海、香港这两个城市的经济最好。
「只有在内地上学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市场」。吴凯的家人亦十分支持他做不同的商业尝试,谈及未来,他表示毕业之后打算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同时亦等待机会。
只要努力
就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对于申请校长推荐计划,林婧轩表示:「机会来到我面前,我想要抓住,努力了就问心无愧,无论结果如何,都一定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她自幼受到家中哥哥姐姐影响,认为医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专业,想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她参观过内地的学校,认为内地的大学实感更重,「因为内地高校都被划分在一个集中范围,整个学习氛围很浓重,而香港的学校,校园错落在城市中」。
师从一流学者 机会难得
陈怡宝在中学主修理科,但是一直对于社会运作、市场与个人生活等议题有浓厚兴趣。
「经济学是一个文理兼具的交叉学科,融合了严谨的逻辑分析和对于现代社会的背后调查,十分吸引我」。
被问到为何想要回内地求学,陈怡宝认为,上海是观察认识中国以及全球经济动态最前沿的窗口,复旦大学无论从学术水平、资源平台还是国际声誉都深深吸引她。
「复旦不仅能师从一流的学者,还可以接触到很多状元,这种多元学术发展与人脉网络十分珍贵」。陈怡宝未来希望能够成为连结两地经济紧密发展的桥梁,她相信大湾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极具发展前景。
(来源:大公报 记者:江凌风、郭如佳)
前一篇:他们在演唱会外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