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工作室|陈敏:40天与40分钟——2025年重庆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诞生之路

2025年的4月,我有幸代表沙坪坝区参加重庆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执教《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课。从接到课题到最终呈现的40天里,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一场近乎涅槃重生的教学蜕变。当40分钟的课堂在掌声中落下帷幕,当一等奖的荣誉证书捧在手中,回望这段历程,我深深体会到:一堂好课的诞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40分钟的精彩绽放,背后是40天夜以继日的精雕细琢,是40天精益求精的淬炼。
一、立意与重构:在时空交织中寻找文明的接力棒
选定《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这一课题后,如何突破常规教学框架成为首要挑战。初读教材,四个载体——学校教育、印刷书籍、博物馆与图书馆——看似平行并列,但我隐约感到它们之间应有更深层的逻辑关联。在教研组的集体讨论下,我们决定跳脱出教材的线性结构,以"时空交织下的文明接力"为总立意。第二次方案讨论后,教研员张纲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文明接力的比喻很好,但缺乏具体的历史人物作为情感纽带。
文化传承的核心不是‘物’,而是‘人’的精神力量。受此启发,我偶然读到卢作孚创办兼善中学、参与故宫文物西迁的事迹,这位重庆本土实业家兼教育家的故事瞬间点亮了我的思路。第二次重构中,我们以卢作孚的"一所学校(兼善中学)、一本书(兼善中学使用的教科书)、一座馆(他创办的西部科学院)作为主线贯穿课堂,提炼出“赓续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开放的力量”三大主题,让文化传承从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精神,让抽象的文化传承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在“薪火相传”子目中,学生通过分析白鹿洞书院“贤”字的演变理解古代教育“德才兼备”的使命;对比兼善中学的课表与校歌,发现卢作孚“兼善天下”的理念与儒家“修身济世”一脉相承。AI技术让朱熹与卢作孚展开跨时空对话,生动呈现教育精神的古今传承。这一设计不仅贯通了选必三与必修教材,更让学生在史料实证中触摸到文化赓续的温度。
张纲老师指导
二、融通与深耕:在历史经纬间织就认知网络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程琳老师强调:“选必课要有‘大历史观’,既要纵向贯通,也要横向关联。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如何体现与纲要教材的衔接是评分重点之一。
在打磨过程中,教研团队帮助我建立了多层次的知识联结:纵向贯通方面,将书院教育与必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相呼应,通过对比朱熹白鹿洞书院与兼善中学的课程设置,展现教育理念的传承与革新;横向关联方面,挖掘本单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核心概念。最难忘的是“典藏千秋”部分,最初讲述故宫文物西迁时,学生反应平淡,教研员张纲老师建议:“加入人物故事,让历史‘活’起来!”
于是,我们补充了卢作孚冒险转运文物的细节和瑞典商人安达森守护国宝的史料。当学生看到战时故宫仍坚持举办展览,甚至用文物激发抗战精神时,一名男生脱口而出:“原来文化传承也是战场!”这一刻,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自然交融。
三、淬炼与绽放:在团队协作中打磨教学细节
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学校历史组提出“三磨原则”:一磨目标——是否指向核心素养;二磨学生——活动能否引发真实思考;三磨细节——语言是否精准、板书是否逻辑清晰。赛前一周,我们甚至模拟了5次全真授课,教研团队拿着计时器记录每个环节的用时,连过渡语的语气都反复调整。
在第一次授课展示后,工作室主持人程琳老师提出我们的导入过于平淡,缺乏冲击力,他建议以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作为课前暖场,配合声情并茂的朗诵引入:"他在乱世扬起实业之帆,以航运铸就民族脊梁;他在北碚乡野播撒文明,重塑贫瘠土地的风光......"这段富有感染力的开场白,既展现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而在课堂结尾处,在程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创新性地融入了建模思想,用数理逻辑图生动诠释文化三力的相互作用——赓续的力量赋予文化定力,创新的力量赋予文化活力,开放的力量赋予文化张力,三力共同构筑起一个稳固的等边三角形,象征着文化传承的完美平衡。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实现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的完美交融,让听课老师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精彩瞬间。 四、传承与超越:从40分钟到终身学习的接力赛
获奖后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掌声,而是那些在课堂之外延续的感动。当得知有学生自发走访磁器口古镇的老印刷作坊,用手机记录下活字印刷的每一个细节;利用周末前往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进行参观——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教学成果不在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在于学生们将文化自觉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这段经历同样成为了我专业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在40天的磨课过程中,为了准备"文化三力"的授课内容,我重新研读了《文化记忆》等理论著作;为了讲好卢作孚的故事,我专程前往北碚实地考察;为了设计朱熹、卢作孚与长生桥学生的互动环节,我甚至自学了基础的AI技术。团队成员戏称这是"教学相长"的最佳诠释——当我们在教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在完成一次自我教育。回望这段历程,凌晨两点教研室的灯光、被咖啡浸透的教案初稿、团队成员沙哑的嗓音,都化作了最珍贵的专业养分。这让我更加坚信:优秀的教学应该像文明的接力一样,既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也照亮教师的成长之路。当师生共同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时,教育的意义才得到最完整的彰显。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40天与40分钟的数字隐喻里:用足够长的沉淀,换取足够深的生长。感谢区教研员张纲老师的顶层设计,让课堂立意高远;感谢名师工作室程琳老师的精准指导,让教学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感谢学校教研组的日夜陪伴,让每个细节尽善尽美。教育如文明传承,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而我们,都是这场接力中的火炬手。当文化的接力棒从教师传递到学生手中,当文明的火种从历史照进现实,我们终将明白,所有优质课的终极追求,不过是让年轻的心灵学会在时间长河中,既做虔诚的守夜人,也做勇敢的举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