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所顶尖高中能带给它的学生什么

(2024-05-19 11:00:15)
01



我以前写"名校大学生觉得自己不优秀才是常态",有朋友后台回复我,说在高中就已经经历过了。



名校当然可以不只是大学,还有高中。



例如一个流传在上海同学间的说法,上海最好的大学不是上海大学,但最好的中学是上海中学。



我初听类似的话是在大一,来自室友;后来大三实习的时候,办公室的姐姐为孩子谋划前路,为我更清楚地科普了上海顶尖高中的格局,什么上中华二复附交附,四大之下,七宝是八校之首,等等等等。我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觉得和自己很长时间内没什么关系,毕竟我还不打算养育一个孩子。



后来阴差阳错关注了一些讲上海升学的公众号,偶然点进去看到了他们的数据盘点,惊叹着得到了一个知识,这些真正顶尖中学的升学率竟然高到这样子。在别的高中还在比本科率一本率的时候,它们在比清北复交率了。



相对普通的好高中的认知:一个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去清北复交。



一个上海四校孩子的家长的认知:我家孩子校内中等偏上,复交应该还是可以的。



上海有四校八大,北京有人大附,吉林有东北师大附,河北有衡水中学,浙江有杭二镇海学军,湖南有长郡雅礼,广东有深圳中学,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这样的超级中学。



02



后来我也有机会和这些来自顶尖高中的学生聊过一些相关的话题。



我的视角就是我的过去,我来自一所我们区内最好的高中,我们高中年级前10才有前清北复交的希望。



我说我当时对学校和专业其实并没有多少清楚的认知,来自顶尖高中的学弟告诉我,他们在校时就会有大学教授来做各学科的讲座,介绍大学的各种专业。



院士讲座也没什么稀罕的。



人家高中校友里出的院士比大多数大学出的还多。



上海高中生通常都是要在中学阶段做至少一个研究课题的,来自top高中的学弟学妹说,为了做好这个课题,很多学生家长都会尝试动用家里的各种资源,找高校教授来帮忙带;但是在top高中,必要性会相对小一点,因为学校就有能力提供给各种资源,包括常规化的校际合作中的高校教授,包括本身毕业于顶尖高校的对应专业的硕博士本校中学老师。



我忽然有点释怀:这是你们应该得到的。你们进入这所好的高中的前提是优异的成绩而不是别的什么,学校能在资源上提供帮助,不就缓解了家中没有资源的那部分孩子的家庭背景焦虑吗?



我想起几年前和一位本科开始就学教育学的同学的交流:在自主招生还在的那个时期,我们学校就几乎没有学生走的那条路吧?高中也有信息差。顶尖高中会有各路高校送上来的各种信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的高中,得靠中学自己去努力补上各方面知识。 



我的高中母校也并不算普通高中,它是我的家乡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学校啊。



03



若干年后的我回头想曾经自己的那些思考,觉得其实没必要那么焦虑。



如果想通了觉得并不是人只有上了清北复交才能活着的话,清北复交率和一本率或者"学生高三毕业后成功活着"率也没什么差别。



04



当然想通这一点挺困难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踏进复旦附中的校园,哪怕我那时候是复旦在读的研究生,我仍旧会感到一种自卑:我觉得十几岁的我比不上现在十几岁的这批孩子,他们的未来一定会比我好,他们见过的世面恐怕现在就已经比我多很多了,他们会乐器会舞蹈,活泼开朗,而我有什么资格站在讲台上给他们做讲解呢?



我们低配得高敏感人群是这样的。



打了两年工以后,我发现是我的个人意识太强烈了。我其实可以不作为jq来存在,而是作为一个身份。不过那是别的话题,今天就不继续聊了。



fin



期待各位毕业于顶尖中学的朋友的留言。

评论:1.昨天还在和高中同学聊天,关于各个省份的超级高中(包括上海四大)和我们小镇做题家的资源区别
2.但当你真的看到正在斯坦福耶鲁MIT哈佛读PhD的高中同学真的那么优秀的时候还是会有落差感的
3.有点惊讶在这里看到母校。我来自广东省深圳中学,大概也是一所招摇过市的超级中学了。我们的确占据了全省顶尖的教育资源,做到过许多应试教育无法想象的事情,也有全省高标的清北复交率。可是来到上海后,我才发现我们不过处在更大的不平等中。因为广东省七十余万考生,清北录取人数不及三百,录取率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纵在深圳中学,也只有拔尖选手能侈谈清北复交,远不及京沪的超级中学。因而我们不得不倾注更多努力,企望更多偶然,但我全力企及的高度,对我的许多大学同学来说不过尔尔。所以所谓幸与不幸永是相对的概念,当我们为他人占有的资源耿耿于怀时,他们或许也在为更加令人嫉妒的存在心存芥蒂。当然,更不能忘记背后还有无数人,甚至没有嫉妒我们的机会和条件。
4.每次遇见上中的同学,第一句见面的话就是揶揄对方:你咋没上清北?
5.对我来说身处其中只有更强烈的优绩主义体会和教育之虚假的认知,尤其是在一个资源极度不平等的省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