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名师谈“大单元”,“越是声誉卓著的学校,对课改越不敏感”

(2024-04-02 23:54:34)
“游走”过多个学校,后来成为成都七中教师,再成为成都语文教研员,再到出版多部作品,学术力和影响力都越来越大……现在说罗晓辉老师为“四川名师”,大家应该没有什么意见吧。

在成都彭州永娟名师工作室组织的一次语文沙龙中,罗老师面对在场同行,侃侃而谈他的教师观、教育观和教学观。 教师成长最需要什么? 罗老师认为——

1.需要职业追求。学生需要立志,教师更需要有志向。

罗老师讲,没有职业追求,每天只知道按照惯性完成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只是把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就脱手,这种教师,我觉得就是没有立志。你永远不能够只是满足于完成任务,你应该永远追求如何更有品质地去完成任务,并尝试去完成自己内心想要去完成的任务。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罗老师提醒大家 ,即使从功利性讲——

“专业成长,专业发展,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哪怕只是希望将来过得更安全一点,你都应该有这个追求,确保你自己的饭碗呀!做专业工作的人,在职业生涯中一定要记住这六个字:实力就是自由!”

罗老师在热烈的掌声中,回忆起自己当初到七中的“志向”——

“成都七中是个名校,我是从外边调到七中去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到了七中,似乎就可以靠着这棵大树乘乘凉。但我从来没这样想过。我不是来靠着七中这棵大树来乘凉的人,我是那个让七中这棵大树长得更加枝繁叶茂的人!”




2.需要职业情感,尤其对人对事,一位教师要信赖“温度”这个词。

在这次沙龙上,罗老师回忆起自己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引路人。 一位是曾经原谅过他的,学生时代时潼南中学的袁明道,一位是到成都七中初期工作时的教研组长刘朝纲。

“袁明道虽然没直接教过我,但他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好的教育。我后来从事教育工作,对学生充满理解、宽容、同情和尊重,与袁校长是分不开的。”

“刘老爷子退休二十多年,我们还是像当初一样亲密。这就是人格,这就是魅力吧。人活一辈子,就要活出这种境界。给人温暖,也是给自己温暖。这样子活着才有意思,对不对?”




当沙龙主持人总结出两个“职业引路人”的共同点是“特别有温度”时,罗老师忍不住对有温度的教育“大放厥词”——

“刚才主持人说到温暖,这让我想到有人记录的我这么一句话: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更温暖的人,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更聪明的人。一个温暖的人必定是有温度的;最好的温度、最有智慧的温度,就叫慈悲。教师要有菩萨的慈悲,教育就是要普渡众生。让学生成为更聪明的人,有思想,会思考,这就是教学。学科上,让学生变得更聪明,这是教学所做的事;为人上,让学生变得更温暖,这是教育所做的事。教育教学就是做这样的事情。”




3.需要职业定力,教学也没那么复杂,但需要你钟情于此,精耕细作,执着地往专业的深处漫溯。

罗老师专门提到了“课改”。

他说自己的教书生涯经历了好多次课改,语文新课标就是课改的产物。但思考课改之前,所有语文老师更应该面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去教,无论课改与否,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罗老师甚至提到自己喜欢的,效果不错、让历届弟子其乐融融受益匪浅的“满堂灌”——


“我认为最优先的是去认识学科教学自身的规律,而不是去亦步亦趋紧跟课改的动向。目前流行的一些观念和提法,我们要去关注,但不代表一切都要跟着课改所说的那样去生搬硬套。”

“教书并不是要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要这样一个步骤,那样一个环节,怎样一个模式等等。我教书基本上就是满堂灌,并不是所有课堂都需要热闹的互动。就教学而言,思考是最高级的活动,默契是最高级的互动,真正的互动是心动而不见得是行动。谁说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又说又闹又跳啊?只有当你真的觉得自己讲得不好、甚至讲不下去了,你就该让学生来活动了。”




关于现在时兴的什么“大单元”“大概念”……阴魂不散、荼毒甚广的各种“大”,罗老师认为——

“以前在成都七中教书,我总结了一条规律性现象:越是声誉卓著的学校,对课改越不敏感。学校越是好,越不会跟风,因为它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传统,它对于学科教学有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深刻理解。当然,我所总结的是十年之前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不能排除现在有些名校也乐于跟风了。现在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很热闹。……但是在学科中谈大概念根本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学科中只有‘基本概念’,没有所谓‘大概念’。”




罗老师的发声是不是属于“石破天惊”一类,也许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但起码诚恳,不装,容易数语惊醒梦中人。

在沙龙活动进行到最后,有关语文教育的坚持与创新,罗老师讲了最后一番话,相信当时在场的老师们,和有幸见到会议实录的我们,都大受启发——

“坚守什么?我们应坚守的是学科,是语文学科它该干什么,该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营养,如何才能让他们获得营养。这个坚守做到位了,你将发现你并不需要什么创新,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创新了。‘创新’在我们这里一直是很时髦的词,但我们基本上一直看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少有人真的理解什么是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