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卷天卷地的招聘公示看高考填志愿

最近,我的同学圈里传了一张“上海交大的医学博士应聘复旦附中的校医院保健员”的公示截图。
同学们都在不禁唏嘘,现在找工作都这么卷了吗,那我们还鸡什么娃呀?
复旦附中是上海四校之一,学校学科类教师岗位的招聘门槛比较高,这点我们都能理解。但没想到学校的卫生保健员,竟然招的是上海交大的医学博士生。为何会用“竟然”两字,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印象中,中小学里的医务室保健员技术含量并不高,上海交大的医学女博士,去中学当卫生保健员太屈才了。学校医务室的保健员多数时间是在卫生室里给学生处理一些皮外伤。有的可能需要给学生上几节心理卫生课,学生要是有突发情况,老师多半也是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和拨打急救电话,保健员水平再高也难为无米之炊。这工作随便找个二本医学生也能胜任。难怪常有人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可后来又有同学八卦分析,应聘这种岗位的竞争还十分激烈,不光有医学博士,还有在职医护人员。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宇宙的尽头还是编制。医院已经去编制化,在上海,普通医学博士当医生基本没有编制待遇,更何况当医生工作辛苦责任重大,而去中学当卫生保健员,就比当医生轻松多了,不仅不用倒班熬夜,还能享受法定假和寒暑假,更不用担心医患关系。更何况,进了复旦附中还有一条特殊福利:以后可以享受子女进子弟学校的一条龙服务。学校校医没有教学压力,也不用应付家长,真可以算是香饽饽的岗位。
临近毕业季,各事业单位晒出来的公示名单真是让乍舌。哈工大一位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应聘山东大学公寓管理员。浙大一位金融学本科生,应聘杭州市级机关单位的司机岗位。这两个还都是非编岗位,让人都怀疑是不是P图的。
越看这些热搜新闻,就越会反思鸡娃和规划的必要性。所以最近,我也迷上了看张雪峰讲大学选专业的观点,觉得大部分观点非常现实,比较认同。选专业真的很重要。
分享一些我喜欢的观点:天才不上大学也可以改变世界;家里有矿,上大学仅仅是为了体验四年大学生活;普通家庭,孩子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让父母省心一点。家庭条件没法兜底的一律推荐技术类工科专业。
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一些建议总结:
1、生化环材博士起步,家里条件不好的不要碰,哪怕是名校。
2、家里有助力,可以考虑金融,否则不要碰。
3、管理类不要碰,除非家里有企业需要管理。
4、想考公优先选汉语言和思政,不要选英语。
5、学医强调地域性,想在哪儿当医生就读哪儿的医学院。
6、文科优先选学校,理工科优先选专业。
7、数学和计算机专业都很好,数学可以为计算机保底。
8、工科比理科好就业,周期也短。
9、没有躺平的条件,就业是重中之重,尽可能不要选冷门专业。
10、服从调剂一定要慎重,很有可能把你调剂到一个你完全不接受的专业。
11、立志考研一定要学好英语。
12、城市有时候比学校重要。
前一篇:截至目前魔都高中自招的一些现状
后一篇:上海各高中“高考升学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