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正高级职称就是一个坑
(2024-02-04 18:48:26)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一直是广大基础教育教师心中的痛点。
中小学教师职称不像工程师职称一样开放,工程师评审没有名额限制,资历和业绩达到了就可以申评。而教师职称评审有名额限制,即使你各项条件都具备了,没有名额你评不了,有名额你也需要排队等待。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也不像医师职称评审,医师职称评审有一个专业笔试,过不了不能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没有笔试,相当于不设门槛,不管专业素养如何,资历够了,业绩满足,就能评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最难的地方在于名额有限和荣誉稀缺。
对于老老实实教书的老师们来说,荣誉永远是稀缺的,很难拿到。
2016年,职称改革,中小学职称合并,高级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对应大学的教授和副教授。这个政策就像一粒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老师为此激动不已,感觉这是对中小学教师的巨大肯定和重视。
然而,现在看来,这个职称改革,对中小学校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改革目的是什么?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还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果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鼓励教师终身从教,不如提高教师的教龄工资,提高教师的整体待遇。如果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幸福感?那你就多给几个名额,这么少的名额,对广大教师来说等于没有,副高还评不上呢,还评什么正高,事实上是加剧了教师队伍的焦虑感。
其次,中小学教师自从有了正高级职称,对于年轻教师和踏踏实实教书的教师来说,机会更少了。
以前,获得副高级职称的教师,职称到顶了,不需要评职称了,对于各项荣誉看的很“淡泊”,年轻教师会有更多机会获得这些荣誉。但是,现在呢?获得副高级职称后又瞄准了正高级职称,以前不在乎的荣誉,现在是多多益善,甚至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荣誉。以省优质课为例,很多年过五十的教师也争着去讲,因为评正高需要一个省优质课一等奖。试想如果不是为了评正高,他会去讲吗?
可能有人会说,这就是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广大老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焕发了青春活力,发挥了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问题是,老教师获得这些荣誉是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得到的吗?评上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有几个是普通任课教师呢?
老教师是焕发了青春活力还是焕发了一时的活力,评上正高级职称后,青春活力还在吗?
在这种激烈的职称评审竞争中,年轻教师该怎么办?那些不争不抢不哭不闹的教师该怎么办?
如果他们都躺平了!
我们的基础教育这片天空靠正高级教师们能撑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