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育的四年,我获得了什么?
(2024-01-01 23:14:41)在华育的四年,我获得了什么?
需要写在前面的是,很多同学看到这篇文章以后可能觉得我在凡尔赛并对我和我的文章进行批判。我必须声明的是,我写这篇东西真的不是在凡尔赛,事实上凡尔赛是我最反感的行为之一。
如果这篇文章让任何一个人感到难受的话,我在这里提前道歉。我写下这些文字,只是为了与大家分享我对初中四年的一些回忆,还望大家斧正。
以下是正文
初中毕业多年以后,我才真正能有勇气回望我初中四年到底过了些什么日子。仿佛除了不断追赶仿佛永远追不上的班级均分以外,就是和一帮和我一样不断追赶着班级均分的哥们在礼拜五早放学以后翘掉学校开的自招班到家里打牌。
说实话,在四年里都拿不出什么让自己感到成功、可以拿出来自吹自擂的事情其实还挺不容易的。很遗憾,在华育的四年我好像真的活出了这样的日子。
为什么呢?之前听过一个段子,说如果你的职业是A、爱好是B,那一定有一个人做A比你强、做B也比你强。但是到了华育以后我才知道这好像不是一个段子。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被全面碾压的人好像是我……事实上我进了华育以后就一直不是一个学习很好的人。
五年级的时候我参加而且只参加了华育小五班,通过小五班获得了进入这所学校的资格。
事实上,我妈帮我投递简历的时候还去了兰生复旦、张江、文来、上宝等等等等初中,但除了张江收了简历以后没给面试机会以外,剩下的学校都把简历拒之门外了。
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果华育不要我我就快进到划片入学了……但好在最终进了华育,只是事实证明我可能不一定配得上这所学校罢了。
回到我在初中的学习,从第一次分班的时候没能分进理科班,进了6班开始似乎就预示着我以后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事实上仔细想想,好像我在华育的每一次选拔性考试中都没有成功过。
也可以理解,谁会把机会给一个都到不了均分的平行班学生呢?
在客观衡量标准上一次次的失败似乎让我形成了一种需要被肯定的感觉,或者通俗来说是一个“活在别人眼里”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就不断地向外尝试展现自己最好的那一面,最终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自信、很外向的人,但其实我认为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自卑心理。
有很多人都说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但我认为没有人天性是想依靠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活着的,每一个活在别人眼里的人说不定都有那么一些难以启齿的往事。
初三的时候,我后来在红榜上终于还是挣扎着排到了一百二十来名,拿到了上中的自招考试门票。但是华二、交附和复附都没有给我自招考试资格,可能是overqualified的原因吧。
但后来我终于还是没拿到上中的offer,幸好第二周还去了七宝的自招做一个保底。后来终于在5月上旬我才拿到七宝的offer。还记得上中打电话的那天,班主任把我从教室里叫出去告诉我上中到现在都没有给我妈打电话,问我如果上中自招没有走掉该怎么办。
说实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每一个华育的学生来说,似乎只有考上上中才是成功的。这也导致我在录取七宝以后曾经很久不敢回华育看老师们:我们班录取了超过一半的上中,我这个录了七宝的人好像真的很难说是成功的。
话说回来,正是这种对上中的执念,让我当时对着班主任铿锵有力地说出了即使复读也要上上中的说法。现在再回看当时的这句话,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乱七八糟地写了自己对这四年的感受,好像也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回忆一段时间。华育那件外黑内黄的冬季大衣我一直穿到现在,但这并不妨碍我不想回忆那一段在华育的时间。这是一个巨大的平台,让我获得了一个我的能力远远配不上的平台。
很遗憾,我在毕业这么久以后才明白我初中时期的骄傲好像是把华育这个平台当作了自己的能力,但是更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段看起来有点拔苗助长的日子给我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似乎远大于我的想象,以至于让我至今没有办法释怀。华育很好,是我太菜。
进了七宝,甚至在这之后我都认识并接触了很多文来毕业的同学,让我不禁开始想,如果当时文来要了我、我去了文来的话很多事情会不会不一样?毕竟我在七宝过的日子还是让我很开心的,至少目前来看也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但什么事情都没有如果,说不定如果我去了文来的话我这个小学在陆家嘴公办学校的人会更不占优势,不如接受现在已经成为现实的一切以后向前继续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