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的眼里要揉得进沙子
(2023-12-22 00:25:25)成功往往不可复制,失败常常给人启发。说个我自己的失败案例吧。
我当老师的第一年,教一个所谓最差的班,初二。上课是一种煎熬,比上课更难捱的,是上晚自习。
每次上晚自习,我都要像站岗的士兵一样立正站两节课。我面露凶相,目光如炬,以此维持我的威严,以制止底下的小动作。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晚自习表面安静,但其实暗流涌动。我越是作威严状,学生底下的纸条传得越盛。我们都知道,站在讲台上,看下面一览无余。我轻易能用余光发现,不少学生偷偷地看我几眼。那不是畏惧的眼神,不是自责的眼神,那是“小偷避开警察”式的眼神。他们的眼神的含义是:看老师看我没有,没看的话立刻把纸条传过去。
我明察秋毫,我洞若观火,我能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没收很多纸条;然而,最终我没有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并没有因为被发现而心生羞愧,从此不再犯。
那么,我如此耗尽心神的意义在哪里?
想起我刚入当时的学校,校长问我为什么当老师,为了混口饭吃?我有点不好意思,的确如此。
只是这口饭在心理层面上的打击,远远大于搬砖。如果我能选,别让我上晚自习,这口饭,难以下咽。
你看,这就是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代价。庆幸的是,我不再是那时的我了。我逐渐获得了上课与晚自习的自由感。
回顾这个案例,我错在哪儿?
错在我制造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我的行为暗示了学生是“小偷”,而我(老师)是“警察”。于是,我们就各自的角色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角逐。
结果是,我彻底输了;就学习而言,学生也输了,他们并没有学习;就开心程度而言,学生赢了。他们“捉弄”老师,把老师逗得团团转。
所以如果你克制不住冲动,想制止每一个不良行为,那么你的课会上不好,你的血压会升高,你的心理会出问题,你班的成绩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打破这个“怪圈”,就要做到“视而不见”(至于具体怎么做,参看点击视而不见,是教师的必修课),就是要眼里容得进沙子。不要想着“清除”沙子,而要试着与沙子共存。
试想,如果学生个个都老老实实的,要你老师干嘛?别忘了,教师,教书育人。你现在只想教书,“不想(或逃避)”育人,是不是哪里不对劲?
所以,不要想着“对付”学生,不要老想着制止不良行为,否则你就会像我一样,制造一个没有赢家的场景;对不良行为,有时候要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道德经》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你眼里容得下沙子,不与学生争输赢辩对错的时候,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补:视而不见,是教师的必修课
先讲个故事。
有个老教师上课,看到一学生书都没拿出来,于是用教鞭拍了他两下,该学生直接对老师开骂。可以想见场面有多难堪…
据说,这位老师课后默默流泪。
我不想讨论学生多“可恶”老师多可同情,这种讨论于事无补,我们也学不到什么。以下分 3
点,讨论一些基本的认识,以及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做。
1. 学生是一个个独一的、鲜活的个体
这是句正确的废话,但正因为它是正确的废话,于是很少人真的在乎,真的深入骨髓地理解并践行这句话的理念。
学生,一个集体名词。当我们讨论学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讨论具体的某一个学生;而不应该把该学生藏在「学生」这个集体名词之下。
有的学生“可以接受”挨两下教鞭(我说的可以接受,指的是对挨教鞭不会有过激反应);有的学生不能接受。
那你怎么判断他能否接受?取决于你对他的了解。如果这个前提把握你都没有,那就不要采取什么激烈行动。
有时候,不反应,才是最好的反应。
2. 课比天大
上课时,哪些学生最容易抓住老师的眼球?没错,是那些开小差、讲话、搞小动作的学生。他们有意无意地刷存在感,向老师“开战”,于是老师们也经常“落入圈套”,忍不住跟学生“交手”几个回合,然而,最终没有任何赢家。
这其实对那些认真听课记笔记的学生是不公平的。
有必要重申一个基本事实了:一堂课的主要工作是:上课。
所以,只要该学生的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只是让老师觉得“碍眼”,那不妨先随他去吧。别忘了,还有那么多双眼睛等着你上课呢。
南京有个知名班主任,陈宇。他班上有个“刺儿头”,陈宇总是避免在课堂上跟他起正面冲突。我在陈宇老师书中看到某个案例,很受启发。
我们当老师,既要眼中有学生,又要眼中无学生。眼中无学生,是指上课的时候不妨忽略那些开小差的学生,好好把课上完;眼中有学生是指,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既然上课你不认真,那下课就来补。
3. 我的做法
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1 走到他身边讲课
2 走到他身边,用手指点点他的课桌
3 夸其他同学,说 xx 已经翻到 xx
页了,动作迅速
4 跟他眼神交汇 3 秒钟
5 既然屡教不改,那我就先视而不见
你看,任何一种方式都不会产生师生对抗。
前几天我上课,有个男生不顾场合直接跟我说,老师你看看看这个咯。这引起了周围同学的注意。说着,他递给我一张纸,我自然知道这是学生的聊天纸条。
碰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做?
我收下他的纸条,继续上课。
视而不见,装聋作哑,课比天大,单独再聊。没错,这就是我保持好心情,与学生互动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