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国外教材的一些感慨与启示

(2023-12-19 08:53:51)
读原版《Fundamentals of Chemisty(化学基础)》的一些感悟



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有合适的学习资源支持。
我们那“高度精简”、“万古不变”的可怜教科书,太过简约笼统,学生自学起来困惑太大。
回忆起大学毕业前夕恩师刘庆俭先生(山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送我的三册美国中学教师培训用书《化学基础》,写得细腻、流畅,尤其是微观描述特别形象,于自己一生的化学教学工作很有启发。
可惜的是,读完后不加珍惜,主动借给各届对化学感兴趣的孩子们看,三传两传,一本本地遗失殆尽。
于是网上查询,结果中译本实在没有找到,却搜出了该书:Raiph A.Burns著《化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Chemisty第四版,影印本)》。
明知自己英语不行,还是买来,花月余假期时间,硬着头皮看了一遍。
感悟如下:
1.读本不同于教科书,可以不吝篇幅。全书16开本750页,151万字。不过粗略地解说了高中水平的化学基础内容。可见讲解之细致入微。
图文并茂。如果有幸看到原版而非此影印版的话,那彩色图片该有多么赏心悦目加幸福啊!
2.从生活出发。现代社会,家用化学品种类日益繁杂,没有一定的化学科学基础,生活可能发生危险(比如漂白粉跟盐酸混合产生氯气、比如燃气泄漏时使用的话引发爆炸、比如彩色跑时使用打火机引起爆燃……)
各章章头图,基本都是来自生活的化学品图片,让学生明白“化学无处不在Chemisty is Everywhere”“Chemisty in our World”,增强化学科学的亲切感,培育学生对于化学科学的科学认知与优良情感。
而非简单粗暴“我们恨化学”的无知呐喊。
3.化学与经济密切关联。
当下既是一个科学的世界,也是一个经济的世界。化学跟现代经济密不可分。每当讲到一种(一类)化学物质,无不描述其在美国最新年度的经济价值(与该物质关联的价值达**亿美元)。
反观我们的教科书,也许是教科书编写人脑袋里就缺少这根弦,也很难取得相关的经济学数据吧?可怜呐!我们要啥STEAM、要啥PBL,得有基本的素材、意识和能力啊!
类似把化学与经济学密切关联的思路,似乎美国的教学用书里都很重视。
同样的,现代经济强国日本的教科书里,也含有丰富的经济学元素。比如他们讲为什么要分类回收垃圾时,就提到“能源经济学”的概念,元素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循环,根本上依赖的是能量,用废旧易拉罐炼铝,比之从矿石中提取,节约能源90%(只消耗十分之一的能源)。
而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能理解为什么实验室里一定要选择NH4Cl与Ca(OH)2来制取NH3,而非别的铵盐和烧碱、为什么用MnO2制取氯气而不用KMnO4,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是否也包含一些经济学思想呢?
4.不厌其烦,细致说理。
比如讲碰撞的方向性,我们只画取向合理(a)与取向不合理(b)两幅图,人家画4幅图。
(a) 取向合理,发生反应
 看国外教材的一些感慨与启示

(b)取向不合理,无反应
 看国外教材的一些感慨与启示


(c)取向不合理,无反应
 看国外教材的一些感慨与启示


(d)取向不合理,无反应
 看国外教材的一些感慨与启示


如此,把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以及碰撞次数多而反应次数少的实际情况反映得更加准确。
类似的内容还有,各种计算,不但用生活中的事例做类比,而且不厌其烦地对各种情形进行例题解析,之后才是学生的自我练习,他们似乎不会用计算来训练学生的化学学科的逻辑思维,而是仅仅通过计算来说明化学计量之理。
这才是化学教学嘛!你个化学学科,涉及数学的内容固然可以十分高深,什么二阶偏微分、什么概率统计,但中学阶段学生毕竟距离这些东西还早得很,再说,他们也没有数学基础呀!咱们就不要去越俎代庖、替数学学科操心了,专心研究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好了。
5.教,是为了促进学。读本的着眼点,就应该在学生通过自己读我的书,最终获得些什么。
各节后促进学生自我回顾、自我评价、自我提升的栏目设置,非常细致、周到。
先是提纲挈领地归纳栏目“章提要Chapter summary”;
再是学生自查的栏目“Assess your Understanding:A Self-Check Review”——以十个左右的小问题形式呈现;
然后是“关键术语Key terms索引”;
再是练习题,大多数章节包含三个层次“Problems(一般性问题)、Multi-Concept Challenge Problems(多概念综合挑战性问题)、Additional Problems(其他综合性问题)”——有选择题(五选一、四选一、三选一、二选一不等,非常灵活多变)、填空题、问答题等。
其中一般性问题里分列了各知识点。如此目标细化,也许更加便于学生逐一攻克。由单一逐步走向综合,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反观咱们的教科书习题设置,大多数真的不敢恭维。你几乎丝毫不能从中看到希望学生掌握哪些具体知识内容、以及希望掌握到何种程度。
“教学评一体化”喊的山响,净是些专家在那里忽悠一伙急需评职称的年轻人做各种“习题分级”“量规”了,真正用在逐章逐节的教学里了没有呢?
孩子们不还是像那没头的苍蝇一样在题海里四处乱撞。
6. 化学学科本质溯源。
现代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世界的学问。故而学好化学的根本在于建立微观思维!
也就是我们核心素养里存在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嘛!
这一点,在本书里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先说H+,我们的教科书里只是说H3O+一般用H+替代,他们的方程式、图示里统统都是H3O+,多么实在准确无争议。明明就是H3O+,非得人为简化成H+,类似的还有Al(OH)4-,非得写个根本就不存在的AlO2-,把事实跟表达割裂开来,让教师多费些口舌。
不管是在物质状态的描述里,还是溶解作用、化学反应,等等各处,都运用现代绘图软件模拟绘制了形象化的分子、离子。尤其那些水合离子,绘制得非常细致精妙。
好的读本,一定是既适合学生学习理解、也不违反学科科学性的。盲目设想学生多么的愚蠢,本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路胡乱简约,其实既是对学生也是对学科的不负责任,根本上就是不务正业。
7. 血肉丰满,便于持续阅读。
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他可能已经具备的基础讲解陈述。
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家小传、图文并茂……
这是国外很多教科书一直以来的风格,可喜的是目前我们的教科书也在陆续借用。
总之,与国内的教科书比:
人家讲的是科学(科学概念演变、科学是不断否定、针对同一事实有不同的学说……),我们的是教条(这玩意就是这样的!亘古不变。)
人家是写给学生看的,务求立足学生基础(生活、已有认知),我们是写给谁看的?不知道。
也许是写给老师看的,为老师解读教科书、在本应属于学生的课堂上“展示自己有学问”留下余地?
人家在讲现代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与科学发展密切相关,几年就改版;
我们呢?几十年不变,连错误都执拗不动,也不管它第几版。
美中不足:
1.缺少穿插的思考讨论,这是“鱼钩”,是引发学生持续思考的。
2.缺少关于学习的指导及预警类提示。
3.美国人的确比较大咧。比如配制溶液,我们的教科书要求在烧杯里溶解固体之后把浓溶液移入容量瓶里稀释、定容,为防止体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他们则直接把固体(比如蓝矾)倾入容量瓶溶解;还有石墨的结构示意图画得跟别的教科书不同,似乎不够严谨(天知道哪个是对的?)。
最后慨叹:我若完全看得懂英文,该是多么美妙的事啊!这书里的各种句子,一定有无数中文难以描述的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