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CMO浅谈各省竞赛变化(二)
(2023-12-08 00:20:30)这几年竞赛变化如此之大,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首先是经济发展,很多人觉得只不过是几个竞赛学生上上课,怎么会和地区经济有关系。实际上竞赛从选拔到培养,是一个体系的过程,尤其是数学往往是从三四年级就开始了。一层层的筛选和培养,最终万里挑一,这就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从父母的意识到财力,从学校的和培训机构的培养,以及当地部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里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广东,作为后起之秀,如今的成绩越来越耀眼,这和广州深圳巨大的经济支持不无关系。
其次是大的政策环境。比如今年这一批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奥数应该都是在17年18年左右。那时候就有一个巨大的政策影响,一个是华杯赛等竞赛被取消,一个是自主招生被缩减乃至取消。这两者极大地削弱了家长的意识,动摇了学校的选择,于是只有那些在那时候依然做好早培工作的学校,才能在如今拥有一争之力。
以上两点最终就决定了社会的共识和氛围,比如河南、山东作为高考大省,但是从学校到民间,基本上对竞赛并没有抱很大期望,因此没有氛围,就没有体系,没有体系当然就出不了成绩。反倒是衡水这几年在偷偷上分,想要努力摘掉高考工厂的帽子。
最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教练本身,这几年一些私立学校甚至以百万年薪的代价去聘一位竞赛教练,足以见得教练的重要性。教练绝不仅仅是我们想象中上课讲题那么简单。一个优秀的教练,要能够慧眼识人早早选苗,要有合理的培养思路并构建学校培养体系,要能够作通家长工作获取家长配合,要能够与学校和有关部门斡旋获取最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也要和学会、名校有良好交流关系为学生未来铺路……这些事每一件都不简单,因此越是有威望的教练,能实现的越是容易,而那些职场小白,哪怕是清北博士,也需要跟在这些金牌教练背后学习很长时间。
因此竞赛的背后,终究是离不开一个钱字。这也是湖南湖北目前最大的压力,可以说北京上海浙江相当一部分教练都是出自湖南湖北,曾经优秀的学生也选择落户在大城市。老一代选择更好的发展,年轻一代青黄不接,不仅仅是数学,物化生信皆是如此。当然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短期来看遇到了危机,但是底蕴依然在,民间和官方的支持力度还在,依然能够保持相当不错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