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体制外要花好多钱,但为什么还是很多人会选择?——“魔都”体制外学习系列之十二
(2023-11-08 13:13:56)一、出国留学大概要烧多少钱?
关于这个话题,岛叔以前写过专篇阐述过。现在大致的行情是,假如你从高中开始选择体制外路线,3年国内体制外高中+4年国外大学,大致需要的费用是这样的:
三年国内体制外高中的学费加上各类语培,各种考试、留学中介费用等等,100万是至少的;然后4年国外大学,按每年50万计,4年下来200万是至少的。两者相加,总计300万是至少的,只多不少。当然,如果你想便宜一些,不去英美加,选择去日本、香港,则会便宜些,但总计200万应该也是要的。
同样的体制内路线,高中三年加上国内的大学,花费则相对少很多,和体制外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二、体制外路线这么贵,那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走?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目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是怎样的。在岛叔看来,现在的魔都,整个K12的教育大环境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圈层:
第一层、有学习天赋且家境殷实的孩子(又有钱又有才),目标必然是国际一流大学,比如哈耶普斯麻牛剑、美国藤校……
第二层、有学习天赋但家境普通的孩子(有才但不一定有钱),目标必然是国内一流大学,比如北清复交、985,211……
第三层、学习天赋一般但家境殷实的孩子(有钱但天赋一般),目标一般是国外的非顶尖大学,比如英国的G5(不含牛剑),美本前30或者前50、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头部大学、港三新二等等……
第四层、学习天赋一般且家境也一般般的孩子,目标基本就是国内的大学(非211)或者直接中本贯通,还有就是索性高中也不上了,直接上职业学校了……
处于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人群,总的来说是不多的,这些小众群体也没什么好讨论的。而处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人群,则是大多数人所处的圈层。显然,会选择出国留学的家庭,必然是处于第三圈层的人群(因为第四层的家庭是无力支付这些出国留学费用的)。
这个人群,在魔都,如果来个画像,一般会是大中型企业的高管,体制内至少能混到处级干部以上的领导、学校的校长、医院的院长、或者自己经营了一家或几家中小型的企业或者公司,家庭年收入能到百万以上(但也没达到千万级别以上,俗称“小老板”)并且父母现在的社会地位和事业并不太能够直接给自己的孩子继承。举个例子,比如说体制内的处级干部,工作期间收入还是可观的,社会地位也会很高。但一旦退休后就会差很多,并且这个社会地位现在也不太可能让自己的孩子继承。(如果是老板的话,家族企业是可以继承给下一代的,职业经理人则除了经验可以传承给子女,其他貌似也没什么能留给孩子了)。所以,这个人群乘着自己还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就会考虑给自己孩子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所谓的打好基础,现阶段无非就是两点:一是能给孩子将来找一个“体面”的工作,二是给孩子事先画好一个未来的朋友圈。
所谓“体面”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能进入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不是小微企业,不是个体工商户。比如说大中型医院、985或者211高校、各大科研院所、各类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央企、地方国企、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国内处于行业龙头的民企等等。
这些用人单位现在招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是一般的高,但如果父母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拼一下爹还是有机会的。但问题在于,现在即使你能够拼爹,也必须要达到用人单位招录新人的学历红线。这条最低红线也是有行情的,目前体制内最低要求一般是国内211大学毕业,体制外最低要求一般是QS前100的大学(或者参照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中的大学名单)。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但至少也要达到最低211大学或者QS前100的国外大学毕业这条准入门槛。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宝钢下面某子公司的高管,自家的孩子将来想进宝钢工作,最起码得是211本科毕业或者QS前100大学毕业才行。如果只是中本贯通或者什么民办大学毕业,就算有关系,现在恐怕也很难如愿。
作为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自然而然就会面临着两条路——要么体制内通过中高考拼进国内211大学,要么砸钱体制外进入QS前100大学。如果这两条路都走不了,那么就意味着孩子将来会掉落进入第四层的社会圈子——这是大部分目前处于第三层的家长很难接受的一个结局——你的孩子将来可能“混”的比你差。
而体制内要进入211大学,按照现在的上海高考考分要求——上海本地分数线最低的211大学,至少要540分。按照高考考分排位表,540分即大致要达到高考全市前10000名左右。
那高考要考到全市前10000名是什么概念呢?——魔都现在的市重点高中一共有73所,包括四校、八大、四校分校,以及各区的市重点高中,一共有73所。这73所市重点高中目前的招生总计划人数是26000人左右。你想要考到全市前10000名,那你至少得先考入一所市重点高中才行。考进了市重点高中后,你还要成为这26000人里的前40%,你才可能考的进一所上海本地的211大学。而按照最近2年的中考分数线,要考进一所市重点高中,就算是最差的市重点高中,中考考分基本也要达到680分左右。
假如现在你中考连680分都考不到的话,那未来要考211大学的难度就很大了。学龄期的孩子可能搞不清,而作为父母,心里应该不会没有数的。
也正因为如此,当大部分第三层的人群发现体制内这条路感觉很难走通的情况下,为了孩子将来的前途考虑,咬咬牙砸些钱走体制外去搞一所QS前100的大学自然就是唯一的选择了——毕竟QS前100里的大学,不是每所都那么难进的(除了要砸钱之外)。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很多人都在嚷嚷收入降低,消费降级了,但出国留学的人却丝毫没有减少的底层逻辑。房子可以不买、但留学弄个体面的学历想来想去还是要搞一下——将来孩子能有个“体面”的工作才是很多中产阶级不愿意承认的真正刚需。退一万步讲,就算将来工作最终也没能找得很“体面”,但再不济,至少也给孩子圈了一个都出得起300万学费的同学圈+朋友圈了,将来里面找到的另一半,大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有的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岛叔,我们让孩子去留学是想给孩子更多选择的可能性;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岛叔,我们让孩子去留学是想让孩子明白世界很大很精彩。岛叔觉得大家说的都没错,我都很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