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骂又一边卷的东亚教育

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1.他生在渔民家庭,考试平平,所读大学只是日本的三流大学德岛大学,且还没有物理系;2.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下午做实验;3.他自学能力非常强:通过自学和动手实践,对物理学有着深刻的理解。
中村修二在一场记者会上,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的教育体系:“日本的教育制度、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是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亚洲的教育制度是在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日本的教育体制在中日韩三国里已经算是比较宽松的了,韩国和中国其实更卷。
读书,是一家比一家“卷”
韩国素以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闻名的。首尔大学(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 Yonsei
University)总称为天空之城“SKY”。韩国最大规模企业70%的总裁,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都出自这三所大学。
韩国统计厅6月26日发布的“2022年课外培训费调查”结果显示,该国课外培训费总额近26万亿韩元(约合1400亿元人民币),除了各类特长班,补习班金额达18.8万亿韩元,约占72%。在首尔地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比例高达84.3%,位居全国第一。
调查数据还显示,韩国今年第一季度家庭收入前20%的家庭中,有13至18岁子女的家庭月平均总支出在653万韩元左右,其中补习教育支出为114.3万韩元,饮食支出为63.6万韩元,居住与水电费用为53.9万韩元,意味着这些家庭一个月的饮食起居的消费总额与孩子的补习费相当(韩国学生每年花在补习上的费用在经合组织国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中国的教育也很卷,毕竟我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人口大国。随着国力不断增强,虽然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几十年雷打不动的高考制度仍是普通人跨越阶层的必过独木桥。当我们去批判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对学生如学习机器一般时,却忽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那些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将来在就业、升学甚至在组建家庭中,都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不少人抨击,高考是目前维持教育公平的最佳方案,是穷苦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猴子,大象,企鹅,鱼,海豹,如果统一用爬树作为考核的标准,这就公平了吗?
有些人不适合记住英文单词,但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也有些人不擅长进行数学运算,但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或是导演。钱钟书当年考取清华时数学只有15分,按照今天的标准,铁定是要被挡在高等教育大门外的。你要姚明跑百米,速度不一定比你快。高矮胖瘦,人本就生而不同。公平不是教育的初衷,培养学生因材施教才是。
东亚教育,具有循规蹈矩的 “普鲁士基因”
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之前都是小规模的精英教育。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才出现了所谓的
K-12教育制度(也就是亚洲的普通中小学)。
模式千篇一律: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
18世纪普鲁士人最先实施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国王管理的臣民。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能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
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在普鲁士王国实现人人接受教育,最经济的方法恐怕就是这种了。正是这种普鲁士模式,让上万人成为中产阶级,成为日后德国工业国的“螺丝钉”。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普鲁士的教育体系,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
然而,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原先能识字,能干活就行,现在业务扩张、技术发展,需要劳动者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系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一边企业求贤若渴,一边大学生人满为患。
东亚教育制度的反思
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那么大的需求,科举制度能以最小的冲突完成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实现以智力取代门阀。但不管现代考试如何改革,能考得出考生的兴趣、志向、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吗?
东亚教育制度的本质,是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忠实地完成老师的作业,“做好该做的事情”。在工业化初期,在极短时间内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级工程师,但也抹杀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音乐,绘画,设计等方面,不是靠简单训练技艺就能成材的,还需要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素养以及独立思考。
过去的选拔制度,最大的弊病“选拔人才,意味着你的地位,你的财富由此而来。国家的资源分配,职务分配都是靠教育。所以一个人考上好大学,首先不是意味着他能学很多好知识。而是一生因此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如此功利化的思想指导之下,教育也跟着畸形。
中国现在已不是孩子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而比肩世界的创新型人才却凤毛麟角。东亚国家的人大都吃苦耐劳,孩子们这么辛苦去学习,却不能学以致用,耽误的是时间和青春,读书的意义又在哪里?
真正能够成事的人,不一定是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是看懂问题根源,有想法去解决问题,有精力和勇气去执行想法的人。中国正处于大国崛起的上升期,社会越来越缺乏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随着少子老龄化加剧,不能再这么“消耗”年轻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