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去广益!搞竞赛,来附中!

搞竞赛,来附中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长沙市“四大名校”中占地面积最大,自然环境最优越,设施设备条件最好的学校,师资方面也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高考成绩常年稳居全省前四(600分以上人数),经常傲冠全省,被誉为“金牌摇篮,状元母校”。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办超常实验班,开始奥赛,多年来成绩斐然,截止目前是中国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和奖牌最多的中学,全国五大学科竞赛保送清北的人数常年位居全国第一。
(校园俯瞰)
(惟一楼)
湖南师大附中为纪念和表彰该校学子参加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立了攀登碑。如今,攀登碑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历届获奖学子和指导老师的名字。经过时间的沉淀,攀登碑不仅成为该校“金牌摇篮”的一种象征,还演变成为激励无数学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无畏险峰的一座精神丰碑。
那么这所百年名校是如何成就,有着怎样的源流,请跟我一起走进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世今生。
读好书,去广益
1905年,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初创惟一学堂,校名取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校址设熙宁街原清代校经书院旧址。
(禹之谟)
1906年,惟一学堂正式成立,学堂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学、历史、物理、博物、图画、体操等课程。
1907年,校址迁至潮宗街,为避清廷耳目,更校名为“广益英算专修科”。惟一学堂及其后的广益英算专修科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
1908年,广益英算专修科得到了官方认可,更名为广益中学堂,广益取“广开学路,益我中华”之意。
1912年,广益中学堂更名为广益中学,几经演变,艰难办学。
(广益中学旧址)
1927年,“马日事变”时,长沙各中学被迫停办,著名教育家任邦柱在此劫难之际被推举为校长,他遂毅然辞去其他高薪职务,毁家兴学,为复兴广益中学鞠躬尽瘁,校舍及教学设施大为改善。
1933年,因为稳定的校址,不再奔波,广益经过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高光时刻,当年全省第三届毕业会考高、初中第一名皆为广益学生夺取,在体育方面,广益篮球队也可谓是“名震三湘”。“读好书,去广益”的谚语在当时的社会上广为流传。
1939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益中学迁至离长沙200公里的常宁县柏坊镇尹家祠堂,该阶段办学条件最为艰苦,但是知名校友辈出,最有名的就是镕园名字来源的朱姓校友,他于1941到1943年就读,毕业成绩是当时湖南省初中部第一名。
1946年,广益复回长沙熙宁街,重新确定“公、勤、仁、勇”为其校训。
1951年,广益学校改为湖南省立广益中学,成为公办学校,同时将云麓中学并入该校,也是云麓楼的由来。
1955年,广益中学改为湖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在广益办学的50年间,培养了大批人才,革命烈士柳直荀、李立三和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等都就读于此,学者中以浏阳黎氏三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最为著名,三人后来都选择学医,并且都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另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朱之悌等也是广益学生。
(之谟图书馆)
(黎氏科技馆)
(予倩艺术楼)
1984年,随湖南师范大学一同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址也随之从西宁街搬到了岳麓山下桃子湖路,人事管理权属于湖南师范大学,经费预算则由省教育厅拨付。
湖南师大附中是几代附中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造就了惟一学堂的辛亥岁月,广益中学的高光时刻,湖南师大附中的再创辉煌,要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社会的担当。望新时代继续践行“成民族复兴之大器,做人类进步之先锋”的格言,传承创新、勇于担当,2022年让我们期待附中再创佳绩、再铸辉煌。